5月14日,据工信部官网消息,强制性国家标准《儿童手表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对外发布,其中对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网络沉迷防治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包括不可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儿童智能手表首次开通支付功能时应征得监护人同意等。
对此,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羊城晚报·羊城派记者表示,这场“安全大考”将倒逼行业洗牌,企业需在技术合规与功能创新间寻找新平衡点。而千万家庭关注的“孩子手腕上的安全”,正迎来制度化保障的关键节点。
不可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知识库需正规
根据定义,儿童手表指供3周岁及以上、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手表。儿童智能手表为具备信息处理如通话、定位等功能,且满足儿童特定需求的儿童手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儿童智能手表已成为众多家长为孩子配备的“标配”产品。它不仅具备定位、紧急通信联络等基础功能,还集社交、娱乐、学习、购物多种功能于一体,更像是一款“智能手机”。甚至,随着大模型的兴起,一些儿童智能手表还具备AI问答功能,但也带来一些新的安全隐患。
例如,360、小天才、小米米兔等多款儿童手表就曾因其智能问答功能陷入争议,出现诸如“所有高科技是西方发明的”等严重错误回答。
为保障产品的内容安全性,新国标拟规定,不可预置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程序,且语音问答应用提供的信息要来自固定知识库,其内容需选用面向未成年人的正规出版物。新国标还提到,手表在非语音问答应用中确需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使用模型要通过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郭涛告诉记者,新国标拟对生成式语音问答应用的限制将直接冲击依赖AI交互提升竞争力的厂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短期企业需重构产品架构,剥离或替换争议功能,同时增加内容过滤投入;长期则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如构建本地化知识库、开发分龄推荐系统或深耕教育类垂直内容。中小品牌或因技术投入不足被淘汰,头部企业则通过合规化构筑竞争壁垒,加速行业集中度提升。
儿童手表首次开通支付功能需监护人同意
在数据安全、付费管控和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新国标拟要求手表不可向应用程序默认开放麦克风、摄像头、定位等权限,需支持监护人单独同意后开放权限;儿童智能手表中首次开通支付功能也应展示支付服务协议、告知支付服务详细情况,并征得监护人同意。并且,除系统内置功能和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形外,禁止向儿童智能手表上安装的应用程序提供不可变更的唯一设备识别码。
此外,为确保儿童智能手表的信息安全,新国标提出儿童智能手表操作系统在维保周期内要具备安全升级功能,并能支持监护人自主选择升级与否;同时要求手表可以识别防范恶意程序被预置或安装,要有开机和锁屏保护密码,并具备多次接收错误身份鉴别锁定产品功能。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新国标的落实能防止恶意程序窃取儿童个人信息,避免儿童因信息泄露遭受骚扰、诈骗等侵害,保护其隐私权和人身安全。若厂商因违反规定导致儿童个人信息泄露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将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还可能被处以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行政处罚,造成儿童或其监护人损害,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标准还重点关注儿童手表“智能手机化”趋势下的网络沉迷防范问题,分别在时长管控、应用管控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新国标明确指出儿童智能手表应不可预置包含游戏、小说等娱乐导向功能的应用,需要支持设置可使用时长、可使用时段和儿童智能手表应用程序不可用。
郭涛认为,儿童手表在娱乐功能受限后,儿童智能手表需重新定位为“工具+教育”复合型产品,以实现“安全可控”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市场可基于认知心理学制定分层策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发匹配不同功能,同时,结合校园场景开发课堂模式,自动禁用非必要功能。
文 | 记者 潘亮 实习生 吕文敏
图 | 记者 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