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行保险业奋力书写“五篇大文章”,到资本市场大力培育耐心资本,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金融业在改革中育新机、于创新中谋突破。站在年中时点,南都·湾财社推出“金融半年观”系列报道,聚焦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等行业“五篇大文章”成效、产品供需变化、机构人事调整,以及合规管理情况,解析政策动向与市场趋势,把脉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2025年行至中途,伴随经营战略转型推进,银行业高管变阵持续显现。南都·湾财社记者根据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公告不完全统计发现,2025年上半年共13家银行发生高管换新,17位高管完成岗位更迭,其中“副行长”一职变动最为频繁,占全部变动职位的53%。与此同时,有3家银行董事长易主,3家银行行长换新。
值得关注的是,国有行与股份行呈现截然不同的用人策略,国有行中87.5%的新任高管由外部引入,股份行则以内部提拔(含机构系统及集团内提拔)为主,占78%。
年龄结构上,新晋者中“70后”成为中坚力量,“80后”新生力量崭露头角,董事长多由“60后”担任,行长及副行长岗位则以“70后”为主。
上半年13家银行高管换新
“副行长”一职变动频繁
2025年以来,银行业人事变动频繁,多家银行高管职位换新。南都·湾财社记者根据各银行公告不完全统计发现,2025上半年以来,在6家国有行和12家股份行中,已有5家国有行与8家股份制银行相继发布高层职务调整公告,共计17位高管发生岗位变动,其中,国有行8位、股份行9位。
从变动职位分布来看,副行长岗位调整最为集中,共“上新”9名副行长,占全部变动职位的53%。值得注意的是,有3家银行更是完成“掌舵人”更替,分别为邮储银行、广发银行和华夏银行;还有3家银行公布新行长人选,分别是:中信银行、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
具体来看,在国有行中,除工商银行外,剩余5家国有行均发生高管人事变动。农业银行成为2025年上半年高管变动数量最多的国有行,共新晋三名副行长,分别为王大军、孟范君和王文进,其中6月24日最新发布公告聘任的副行长王大军任职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此外,中国银行则新上任了来自“交行系”的副董事长、行长张辉和来自“光大系”的副行长武剑。建设银行方面,3月18日,原副行长李运因工作调动辞职;5月,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原行长韩静的建行副行长任职资格获监管核准。而交通银行在年内同样新任一位副行长——具有国家开发银行背景的杨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任职资格获批,结束了该行长达近3年的“一把手”空缺局面。至此,六大国有行董事长全部到位,公司治理结构完成了阶段性整合。
再来聚焦股份制银行。在“一把手”变动方面,华夏银行、广发银行迎来关键调整,华夏银行迎来北京银行原行长杨书剑“跨行”接任董事长、广发银行则由来自该行大股东中国人寿的蔡希良“掌舵”。
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三家股份行均更新行长人选。中信银行聘任芦苇为行长,其在中信体系深耕多年,职业路径覆盖银行前中后台及信托业态;恒丰银行迎来白雨石出任行长,至此空缺两年多的恒丰银行行长一职终于尘埃落定;浙商银行4月聘任陈海强为该行行长,值得一提的是,其具有丰厚行业经验,至今已在金融业工作超30年。
与此同时,副行长岗位的调整同样密集。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均有“金融老将”履新。今年5月,兴业银行迎来女性副行长杨柳,2023年10月杨柳曾挂任福建省宁德市“金融副市长”;中信银行新任副行长由金喜年出任,其曾在农业银行履职24年后于2017年加入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则于6月引入平安信托原董事长方蔚豪出任副行长,其已加入“平安系”十余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银行高管“上新潮”中还有一位新任首席风险官。2月24日,光大银行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聘任马波为首席风险官。据了解,这也是光大银行首次设立首席风险官一职。
国有行多为外部引入
股份行以“内生”为主
高管作为银行战略决策与业务执行的核心力量,其来源与选拔方式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发展走向。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高管人事变动呈现出内部提拔(含机构系统及集团内提拔)与外部引入并行的态势,不同类型银行在人才选拔策略上的差异化特征显著。其中,国有行倾向于跨行引入人才,而股份行则以内部提拔为主。
从国有行人事变动数据来看,上半年共计8位高管职位发生变动,其中外部机构引入人数达7人,占87.5%。如,交通银行新任副行长杨涛和农业银行新任副行长孟范君分别从政策性银行国开行和农发行加入国有大行,延续了政策性银行与国有行间的高管双向流动性。
此外还有国有行之间的高管流动案例。如,建设银行新任副行长韩静,此前长期在农行任职,曾于2013年8月至2018年2月,任农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任农行机构业务部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其间兼上海管理部主任;2023年4月至2025年3月,韩静由总行“空降”至农行河南省分行,任行长,直至履新建行副行长。
国有行中,唯一由内部提拔途径上任的是农行副行长王大军,此前他曾任农行财务会计部副总经理、财务会计部/考评中心办公室/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副总经理,也曾掌舵农行多个地方分行,任过厦门市分行行长、河南省分行行长、广东省分行行长,有着丰富的跨区域机构治理经验。
股份行的人事调整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总体变动的9人中,内部提拔人数为7人,占比约78%。具体看,不少高管来自银行所属集团内部,这种“近水楼台”的人才选拔模式,有利于金融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也为银行注入了与集团战略高度契合的管理力量。
例如,平安银行副行长方蔚豪已加入“平安系”十余年,曾在多个板块担任过董事长或一把手,被认为是“跨界干将”,业务创新能力强。他曾先后任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董事,平安医疗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等。
广发银行董事长蔡希良来自大股东中国人寿,自2022年7月起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自2022年11月起任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任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24年10月任中国人寿保险董事长。业内人士指出,其履新将进一步强化广发银行与中国人寿在客户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此外,还有从银行内部提拔的,如中信银行行长芦苇。作为一名“中信老将”,他曾在中信银行深耕25年。并在2022年10月赴任中信信托,自2025年2月起担任中信银行党委副书记。这种“知根知底”的内部提拔模式,在股份行中已逐渐形成趋势,通过内部人才的持续“造血”,为银行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综合来看,国有行通过外部引才打破固有管理模式,加速战略转型步伐;股份行依托内部晋升激活人才储备,夯实发展根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目前银行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也需要围绕经济发展需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通过调整高管,充实管理层力量,有助于更好实现这些目标。不同类型银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人才策略。比如,国有银行人才储备相对丰富,人才跨机构流动有助于互通有无,借鉴彼此的先进经验更好推进银行发展。
“70后”成中坚力量
“80后”新生力量崛起
从年龄维度观察2025年上半年银行新任高管群体,可发现“70后”成为绝对主力。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共9位新任高管中,“70后”有7人,占比近78%。其中,农业银行副行长王大军出生于1975年,现年50岁,是这批新任高管中最年轻的一位;邮储银行董事长郑国雨出生于1967年,以58岁的年龄成为年龄最长者。
在国有行“70后”高管中,中国银行副行长武剑、建设银行副行长韩静均出生于1970年,现年55岁;中国银行副董事长张辉、交通银行副行长杨涛同为1972年出生,现年53岁;农业银行副行长孟范君、王文进分别出生于1973年和1972年,年龄为52岁和53岁。
此外,记者发现,今年上半年在国有行中也有不少银行高管因年龄原因离任,“60后”高管加速交棒。如,1月7日,中国银行发布的一则涉及高层人事公告显示,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林景臻因年龄原因,辞去该行执行董事、董事会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委员、风险政策委员会委员及本行副行长职务;1月8日,农业银行发布的关于高级管理人员辞任公告也显示,因年龄原因,徐瀚请求辞去农业银行副行长职务。
而在2025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新任高管的年龄结构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管理者,也不乏年轻有为的新生力量。在9位新任高管中,“70后”同样占据主导地位,共有5人,“80后”1人,“60后”3人,延续了银行业管理层以中年骨干为核心的用人趋势。
其中,恒丰银行行长白雨石出生于1982年,年仅43岁,是所有新任高管中最年轻的一位;而广发银行董事长蔡希良出生于1966年,现年59岁,凭借近四十年的金融从业经验,成为这一批股份行新任年龄最长的高管。此外,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副行长金喜年均出生于1971年,今年54岁;光大银行首席风险官马波1970年出生,现年55岁;平安银行副行长方蔚豪1973年出生,现年52岁;浙商银行行长陈海强1974年出生,现年51岁。
不难看出,当前董事长岗位仍以“60后”为主力,而行长及副行长群体则更倾向起用“70后”管理者。对于这种银行年龄布局,娄飞鹏向南都·湾财社记者分析称,银行高管之间年龄梯次布局,有助于充分发挥“60后”经验丰富的优势,有效利用“70后”年富力强的优势和充分调动年轻高管思维灵活有闯劲的优势,全面激发银行经营发展活力。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 刘兰兰
设计:蔡沐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