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近期,存款利率迎来2022年以来的第七次下调,1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曾经在坐飞机、坐高铁跨城存钱的“存款特种兵”开始寻找“贵替”,涌入市场开抢银行理财。
“现在理财产品3%的年化收益率可比存款高多了!”00后投资者小初告诉笔者:“今天周一,我定闹钟8点59在网商银行稳利宝蹲守北银9号,结果一直刷新页面还是没抢到。”
“比五月天演唱会的门票还要难抢!”“理财就像兔子窝,分散保住本金最重要,受不了股市黄金波动太大,现在工资一发我先把一半转理财。”
像小初这样的投资者还有很多,笔者发现,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银行理财的“自来水”。
在社交平台上,年轻人们不仅会分享如何抢理财产品额度,提供保姆级操作教程,还通过数据对比“晒”出产品收益率,在评论区讨论如何实现“稳稳的幸福”。
二季度市场数据显示,受利率下调影响,更多用户已将银行理财视为“避风港”。截至2025年6月底,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1.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非银存款规模攀新高
今年5月,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落地,1年期存款利率跌破1%关口,部分中长期存款利率回落到2%区间。特别是在一系列宽货币政策下,多家银行陆续“下架”5年期甚至3年期中长期大额存单,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
截至2025年2季度末,大中型商业银行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近一年平均利率为1.52%。
与之对应的是,截至2025年2季度末,全市场固定收益类和现金管理类产品近一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51%,较存款平均利率高出近1个百分点。
在收益率落差下,越来越多的存款资金流入银行理财市场。
6月中旬央行发布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16.6万亿元,同比增长8.1%,当月新增存款近2.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5000亿元。其中,非银存款单月增加近1.2万亿元,创下近十年同期新高。
理财市场争夺战,收益与抗跌表现成关键
面对居民资产配置的迁徙,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启“揽客大战”。
6月以来,包括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华夏理财、兴银理财在内的多家理财子公司针对现金管理类产品开启费率优惠,并上调个人客户持仓上限。
但在投资者看来,在营销动作之外,理财产品自身的收益率与抗跌表现才是“硬道理”。
“我选择理财产品一般看两个方面,一是收益率,比如很多短期新发产品、榜单头部产品的收益率比较高;二是稳定性,在债市波动比较大的时候我会加强收益数据监测,看产品的收益波动情况。”小初表示。
在刚刚过去的二季度,虽然存款替代效应推动理财规模猛增,但不同底层资产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表现不一。一方面,由于存款依然是现金管理类理财的配置重点,二季度末现金管理类理财与货基的利差持续收窄至5bp的历史低位。另一方面,关税政策带动避险情绪升温,叠加宽松政策出台、流动性边际转松,固收类理财收益率逐步修复。
此外,受银行理财估值整改影响,市场波动将进一步放大净值波动。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兼顾收益与稳定,对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多个理财博主“晒”出的平台页面中,网商银行稳利宝频频出现。例如小初定闹钟都要抢的北银理财某产品,就是在稳利宝平台上销售,目前已连续33周实现正收益,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超过3%,被称为“PLUS版本”的定期存款。
笔者了解到,由于稳利宝所选产品均为R2、R1中低风险登记产品,投向存款与优质债券等固收类资产,其整体收益表现高于银行理财行业均值:近一年稳利宝平均年化收益率2.73%,行业均值为2.51%。期间稳利宝主推产品正收益比例为100%,同样高于银行理财全行业的 97.9%。据悉,二季度末稳利宝用户规模已突破400万人。与此同时,新用户复购率和复购金额持续提高,每3个稳利宝新用户中,有2人都配置了两笔以上理财产品,超过60%的用户复购金额比第一笔高。
灵活调节持仓,做资产配置的“避风港”
在低利率阶段,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定位是“避风港”。
这意味着,投资者既需要通过投资理财实现“稳稳的幸福”,当需要资金周转时又能灵活调节持仓,让船能及时“进港避风”,也能即刻“出海远洋”。
要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商家,银行理财产品需要同时具备独特的产品周期与普惠稳健的收益表现,让用户能够“随投随取”,根据自身资金安排实现稳健增值。
田径运动品牌“音速猫”将经营过程中的2000万元流动资金放在稳利宝,年化收益超过2%,实现资金稳健增值。联合创始人梁卓艺表示,“618、双11等大促后的回款都会通过稳利宝打理,收益比存款高,还能随时赎回,不影响我们备货用钱。”
据悉,稳利宝超过400万用户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超过15个行业的商家通过稳利宝管理短期资金,电商和餐饮行业的客户占据多数。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