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蓝图中,基层医疗能力的跃升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县域医疗的“夹心层”,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口,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精准帮扶下,打造出神经内科等六大优势专科,实现了从“被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跨越。南方都市报聚焦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推出“强专科·惠民生——县区级医院优势专科巡礼”系列报道,聚焦这些扎根基层的医疗力量,记录他们如何破解“大病不出县”的难题,用技术革新与服务升级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在清远市清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卒中中心,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天都在上演——从患者入院到静脉溶栓,最短仅需13分钟;92岁高龄老人因急性脑梗死濒临绝境,却在介入取栓后奇迹般独立行走出院。自2023年独立成科以来,这支以神经介入为“拳头”的团队,依托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深度合作,将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不断压缩,让清城区及周边百姓在家门口便能获得省级水平的诊疗服务。
卒中高发:
七成患者为脑梗死,绿色通道“抢”回生机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在清城区,这一疾病的发病特征与全国趋势高度一致: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30%为出血性脑卒中,且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卒中不是疑难症,而是急重症,每快一分钟,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神经内科副主任胡列计坦言。
为此,科室将优化救治流程作为核心任务。通过建立标准化卒中绿色通道,从接诊、影像评估到静脉溶栓,平均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最短仅需13分钟。对于大血管闭塞的重症患者,团队引入AI智能影像系统,精准评估缺血半暗带范围,结合机械取栓技术,使超过50%的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2023年至今,团队已完成36台急诊介入手术,涵盖脑动脉取栓、动脉瘤栓塞等高难度操作,其中一例92岁高龄患者的成功救治,成为区域卒中救治能力的生动注脚。
技术破局:
介入手术“双线作战”,密网支架重建生命通道
在县区级医院中,能同时开展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的团队并不多见,而清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正以此为突破点。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技术可将大血管闭塞再通率提升至50%-60%;面对凶险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首次发作即达30%),团队采用密网支架血流导向装置,通过血管重建隔绝动脉瘤,将治疗关口前移至“未破裂”阶段。
“过去,这类患者往往需转诊至省市医院,如今我们不仅能‘保命’,更能‘保生活质量’。”胡列计介绍,密网支架技术颠覆了传统“堵漏”思路,转而修复病变血管,尤其适用于多发性动脉瘤患者。这一技术背后,离不开上级医院的“输血式”帮扶——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专家定期参与术前评估、术中指导及术后管理,确保诊疗方案既符合指南规范,又兼顾个体化需求。
全域联动:
医共体打通“最后一公里”
中西医协同守牢慢病防线
卒中的防治,是一场从急救到康复的持久战。科室将“急病快治”与“慢病精管”相结合:一方面,依托医共体急救网络,将绿色通道延伸至乡镇卫生院,实现“基层用药溶栓+上级机械取栓”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联合中医科开展床边针灸、中药调理,针对帕金森病、头晕等慢性疾病,建立长期随访机制,累计完成200余例卒中后康复管理,患者功能恢复率显著提升。
“高血压知晓率高,但依从性差,是卒中防控的最大难点。”胡列计提到,团队正通过社区健康宣教、分层风险管理等方式,将防控触角前移。与此同时,科室的“多功能教研室”成为区域医疗水平提升的“孵化器”——通过轮训基层医生、推广再灌注治疗理念,推动更多县区医院迈入“卒中救治达标”行列。
如今,清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54张病床已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团队的目标清晰如初:以介入技术为支点,以全域协作为纽带,托起粤北地区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生命网”。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实习生 温玮 通讯员 李雯
视频、摄影 南都记者 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