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机就是一家超级网点,核心业务100%通过线上就能办理,速度更快、流程更短、风险更低。”蓝海银行的数智银行规划正变为现实。
虽然85万元的贷款已经到账好几天了,但刘朋林的惊讶劲还没过去。他在威海市经营着一家小型食品加工企业,但由于账期的问题,短期流动资金压力较大。一筹莫展之际,刘朋林了解到蓝海银行“助业贷”产品,“没有抵押、没有担保,手机上操作不超过10分钟,就审批通过了我的贷款申请。”
没有抵押物也能申请贷款,这份底气源自于蓝海银行的数字金融实力。
在蓝海银行,每一个贷款申请发出的瞬间,自主研发的“蓝镜”全线上大数据风控平台便通过整合工商、税收、人社、司法等数据,对客户进行360度“画像”,精准评估客户的贷款需求和还款能力,实现千人千面、差异授信。
自“出生”之日起,民营银行就面临“一行一店”的短板,如何突围?蓝海银行给出的路径是实行“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策略,业务产品和系统建设直接从数字化、智能化起步,打造数智化银行IT架构底座。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蓝海银行看来,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底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形成支撑助力。
截至目前,蓝海银行已构建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模型等前沿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能力,实现7*24小时线上服务,月均交易量达到1.6亿笔,信用贷款审批仅需1-2秒。
得益于夯实数字金融基石,蓝海银行以普惠金融为己任,把目光聚焦于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长尾客群,搭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精心打磨小康贷、助业贷、蓝邸贷等多款爆款产品,为众多的小微企业、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差异化、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捷度。
截至目前,蓝海银行服务有效客户数量突破2400万户,进城务工的新市民、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路边摆地摊的摊主、卖小商品的杂货店等,都成为蓝海银行服务的主要客群。
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养老金融方面,蓝海银行依托数字金融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拓展服务场景、延伸服务范围、优化服务体验。
提高科技金融质效,重点加大对瞪羚企业、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以金融“活水”培育新质生产力。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构建ESG评价体系,积极融入威海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探索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适老化移动支付产品,上线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大字版手机银行,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