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画卷,在实干中徐徐铺展;民生改善的暖流,在细节处静静流淌。广州市驻黄金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进驻以来,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精准帮扶为抓手,从基础设施完善到教育资源提升,从干部能力赋能到民生痛点破解,用实打实的行动为黄金镇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乡村振兴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暖人心。
点亮民生路,照亮振兴途
“以前晚自习后回家,这段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现在路灯亮了,孩子自己走夜路我也放心了。”黄金镇中学家长王女士的话语里满是欣慰。工作队在走访调研时发现,埔头角至留隍路段、黄金大桥到遍沙村沿线及镇内中小学校园内,夜间照明缺失问题突出,不仅影响村民日常出行,更给学生上下学带来安全隐患。
群众的期盼就是工作的方向。工作队迅速协调资源,投入资金购置110盏高亮度太阳能路灯,精准安装在群众反映最强烈的路段。如今,每当夜幕降临,这些路灯便如星辰般次第亮起,将乡村的夜晚映照得暖意融融。学生们踏着灯光走向家门,村民们在路灯下散步闲谈,过往车辆安全有序通行……灯光串联起的不仅是道路,更是工作队与群众心与心的距离。
洁净小角落,焕新大环境
“以前垃圾没处扔,堆在路边又脏又臭,现在垃圾桶就在家门口,村里干净多了!”黄金村村民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脸上露出了笑容。工作队在排查中了解到,镇环卫部门长期面临垃圾桶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困境,垃圾清运不及时,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
“环境是乡村的‘脸面’,更是群众生活的‘底色’。”工作队当即决定补齐这一短板,多方筹措资金采购1000多个分类垃圾桶,按需求分发至各重点区域。同时协助镇里优化清运流程,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如今,昔日的垃圾堆消失了,沟渠旁的异味消散了,村民们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也渐渐养成,洁净的乡村环境成为黄金镇最亮眼的“名片”。
厚植教育根,滋养成长梦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孩子是乡村的未来。工作队将帮扶重心投向教育领域,用实际行动为黄金镇的孩子们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在黄金中学,崭新的电子琴、吉他等乐器整齐排列在音乐教室,学生们正跟着老师练习弹奏,欢快的旋律回荡在校园。这是工作队发动广州爱心企业捐赠的“艺术礼包”,解决了学校艺术器材匮乏的难题。“以前上音乐课只能看课本,现在有了乐器,我们终于能组建自己的乐队了!”学生们的眼里闪烁着对艺术的向往。
更让师生们欣喜的是,学校新塑胶跑道的建成。此前,操场地面凹凸不平,原塑胶跑道已损坏,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受限。工作队了解情况后,迅速协调10多万元资金,推动塑胶跑道项目落地。如今,红色的跑道、绿色的球场相映成趣,学生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体育课、运动会再也不受天气影响。“看着孩子们在新跑道上欢笑奔跑,我们知道,这笔投入值!”工作队队员常喜峰欣慰地说。
赋能“领头雁”,激活内驱力
乡村要振兴,干部是核心。工作队深知,只有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为此,工作队精心策划培训计划,组织第一批40余名镇村干部赴广州“取经”。
培训涵盖乡村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创新等实用内容,既有专家授课答疑,也有先进村镇实地观摩。“以前总觉得村里没资源、难发展,去广州的村子一看才发现,普通稻田能做成研学基地,老房子能改成民宿,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双灵村支书谭伟峰在培训心得中写道。
从照亮出行路到洁净乡村貌,从守护教育梦到锻造先锋队,广州市驻黄金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用一件件实事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温暖图景。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他们始终与黄金镇群众并肩前行,用担当与奉献书写着穗乡同心、共促振兴的动人篇章。
南方+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陈玉刚 朱林彬
【作者】 黄培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