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叶淑华
现在已入中伏,在中医人眼中,这不仅是气温的巅峰,更是人体“借天力”驱寒邪、温煦脏腑的黄金期。尤其对于备受“宫寒”困扰的女性而言,三伏天的阳气如同大自然珍贵的馈赠,此时调理事半功倍。
“宫寒”并非特指子宫温度,而是中医对女性下焦(小腹区域)阳气不足、寒邪凝滞状态的形象概括。
通常有如下表现:畏寒肢冷,腰腹尤甚,喜暖恶寒;经期小腹冷痛、坠胀,得热则缓,经血色暗夹血块;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带下清稀量多;易疲劳,面色淡白或晦暗。
为何三伏天是逆转“宫寒”的关键期?
中医认为,三伏天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充盈于体表。此时借势调理,一能高效驱散寒邪:利用旺盛的阳热之气,将深伏于胞宫、经络的寒湿之邪“引”出体外。二能强力温补肾阳:通过外治刺激与内服温养,激发和补充肾中阳气,增强机体温煦、推动、气化之力。三能畅通气血经络:气血运行加快,有助于化解因寒凝导致的气滞血瘀,改善胞宫及全身气血循环。
来源:首都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