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祝贺的话,德国新总理没听进去!刚要对华硬气,董军防长直飞柏林。
观察者网报道,德国新总理默茨一边称中国是“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伙伴”,一边却搬出要对中国“战略去风险”论调,要求减少对华依赖,甚至将俄乌冲突的调解责任强加给中国。
这种既要合作又要打压的矛盾姿态,显然是没有把中方此前的贺电的话听进去。
新华社消息,本月初,在默茨当选德国总理后,中方发去的致电中明确表示,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呼吁中德“巩固政治互信,深化合作”。
但很明显,默茨一句没听进去。
默茨在演讲中毫不掩饰其追随美国的倾向。他声称中国必须为结束俄乌冲突“作出贡献”,否则德国将在中俄关系上“做文章”。
这种将中国与俄乌问题强行捆绑的论调,与美国此前对华的施压口径如出一辙。
更讽刺的是,默茨一边强调“印太地区的自由安全对欧盟至关重要”,一边却无视德国与亚太地理距离的客观现实,甚至想把手伸向南海。
环球网消息,德国与菲律宾签署防务合作协议,此举正值南海局势敏感时期,德国作为域外国家,突然加强与菲军事联系,动机耐人寻味。
一方面,德国军工集团垂涎亚太军火市场,希望借机扩大份额。
另一方面,默茨政府试图通过“刷存在感”向美国证明其“印太承诺”。但这种盲从美国战略、挑动地区紧张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德国安全,反而可能破坏中德互信。
德媒一针见血地指出,默茨的用词简直是“美国前总统拜登演讲稿的翻版”,例如“遵守规则”“去风险”等话术,暴露出德国外交政策自主性的进一步萎缩。
经济层面,默茨政府同样矛盾重重。4月,他曾抱怨中国小包裹“倾销”欧洲,呼吁欧盟加税,法国近期也附和这一主张,德法意图联手推动对华贸易壁垒。
然而,德国汽车、化工等行业多年来依赖中国市场。若中国市场需求下降或实施反制措施,德国车企将直接面临超千亿欧元级营收损失。
默茨团队却坚持把"减少单方面依赖"写入执政协议,甚至准备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对中国设限。
连德国商界都看不下去,公开质疑:当我们的汽车企业销量高度依赖中国市场时,去风险到底是谁的风险?
默茨现在做的其实就在重复红绿灯政府的错误。
其一,默茨延续前任的供应链重组方案,要求汽车企业将中国零部件采购比例从45%降至30%,但此举导致博世等企业在华工厂产能利用率跌破60%,反而加剧德国本土工厂的芯片短缺。
其二,模仿红绿灯政府将所谓“人权条款”嵌入对华合作协议,导致2025年中德氢燃料电池技术联合实验室项目因政治审查机制搁置,损失潜在市场规模超20亿欧元。
关于中德关系,我外交部此前已经强调,中方乐见欧盟战略自主,愿意同新一届德国政府联手发展好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但将中国视为“风险”完全是搞错了对象。
就在默茨对华示强的同一天,中国防长董军结束法国行程,抵达柏林与德国防长进行会谈。
环球网消息,双方就两军关系、地区安全等议题深入交流,并达成加强务实合作的共识。
董军此访释放了明确信号:中方仍愿与德国保持沟通,但合作需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
得玩味的是,董军在柏林还提出的六点主张,恰好构成对德国安全观的柔性回应:当柏林执着于"印太安全"时,中方强调"通过团结合作应对安全问题";当欧洲热议"对华去风险"时,中国呼吁"加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投入"。
默茨政府的对华政策尚未完全定型,但其初期的强硬倾向已引发忧虑。德国商界更期待稳定对华关系,而非政治化的“脱钩断链”。
中国防长此访既是提醒,也是机会——若德方能回归务实,中德完全可在新能源汽车、绿色科技等领域开辟新合作空间;若继续摇摆于“亲美”与“自主”之间,德国恐难逃战略困局。
事实上,德国若真追求安全与繁荣,就应反思盲目跟随美国的代价。
美国通过北约长期掌控欧洲防务主导权,俄乌冲突更是直接导致德国能源成本飙升、去工业化加剧;若再因“去风险”失去中国市场,其经济恐雪上加霜。
遗憾的是,一场持续三年的俄乌冲突仍未让柏林醒悟——当默茨要求中国“负责”时,却对美国在冲突中的煽风点火视而不见。
默茨若执意将意识形态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最终只会让德国沦为美国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毕竟,当美国彻底挖控欧洲时,默茨的“对华硬气”又能换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