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和四川银行计划联合申设理财公司,目前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展开。报道所提及的成都银行方面对外回应称,目前暂无确切消息,如有后续将及时公告。
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32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其中包括国有大行6家、股份行12家、城商行8家、农商行1家,以及6家合资理财公司。从整体格局来看,已成立的机构凭借先发优势在市场份额和代销渠道方面占据了较大优势,而后进入的机构则面临一定竞争压力。
如果三家银行确有联合申设计划,将开创中小银行合资设立理财公司的先例。
这一模式在资本门槛、监管政策、区域协同和市场竞争等方面均具合理性。有专家认为,监管规定理财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亿元人民币,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本压力较大。联合设立能够有效分摊资本投入和运营成本,降低单家银行的财务负担。地方政府相关规划文件也明确支持中小银行依法依规发起设立理财公司。
不过,也有分析指出,多家银行联合设立理财公司存在潜在挑战。不同股东在资产规模、客户基础、战略诉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可能在公司战略、产品研发和利润分配等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人员来自不同银行,团队之间的协作也需要时间磨合。
自2019年首批银行理财公司获批以来,我国理财子公司数量已增至32家。有专家指出,理财市场竞争激烈,头部理财公司已形成规模优势和渠道壁垒,新进入者在品牌、渠道和客户基础上处于劣势。同时,理财业务对投研、风控和信息技术系统要求较高,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和长期积累。单家中小银行难以与大型银行理财子公司抗衡,联合发展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尽管市场参与者已有一定规模,但新进入者仍然具备意义和价值。多方联合可以整合各自优势,在产品研发和风控体系建设上发力,以创新和稳健运营在市场中获得空间。
在未来发展趋势上,有分析指出,理财市场将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不同类型理财公司会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区域性理财公司将更加注重本地化服务和特色产品开发。理财行业正在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更加关注主动管理能力和投资者利益。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机构将获得发展空间,而同质化严重的机构则面临更大挑战。
从监管层面看,专家表示,中小银行通过联合、合作等方式进入理财市场仍会得到鼓励,不排除未来出现更多类似的联合申设案例。
与此同时,中小银行正面临自营理财业务整改的时间压力。监管要求未设立理财公司的银行需在2026年底前清理完毕存量理财业务。目前,全国中小银行的自营理财规模持续下降,部分机构已完全退出。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为30.67万亿元,其中3.19万亿元由194家银行管理。多数中小银行的理财规模明显压降,部分银行甚至实现清零。与此同时,代销业务迅速扩张,代销银行数量从2021年底的97家增加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569家,成为中小银行参与理财市场的重要路径。
分析人士认为,在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中小银行未来将更多转向代销模式,依托下沉市场和客户基础发展财富管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