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交扫码进站、便利店随手一刷、视频会员自动续费……您发现没有,现在花钱变得越来越“没感觉”。
翻翻手机,无论支付宝、微信,还是京东、滴滴、抖音、美团、携程,几乎都有免密支付或自动扣款服务。
但是,“无感消费”在方便之余,也伴随一些糟心事。有家长发现孩子没经过同意,就在电商、游戏平台用免密付了钱;还有老人操作不熟练,误点开通免密,钱扣了都不知道。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免密支付的投诉多达6.5万条。
山西的小王跟本刊记者吐槽,她妈妈喜欢拼单、网购,有段时间总收到莫名快递。小王研究了半天才“破案”,是妈妈无意间开通了免密支付,一键下单、无需支付密码,不知不觉买回来不少没用的东西。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助理教授唐敦哲认为,免密支付能够极大程度缩短支付链条、提升支付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在页面设计上做文章,让免密支付的开通具有诱导性。
免密支付容易让人“脑子一热”乱花钱。95后小楠就有这体会:以前输密码时还会犹豫“这东西真需要吗”,开了免密后,一键下单,月底看账单才发现花多了。“完全没了花钱的实感,刷着刷着脑子一热就下单了。”
清华大学消费金融研究院的调研显示,用“免密支付”的人,单次消费金额平均涨了18%,退货率也上涨了40%。侧面反映出这项功能在方便消费者购物的同时,容易让消费者做出冲动决策。
此前,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一些经营者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小额免密支付和部分银行小额交易无短信提醒的漏洞,在各类APP中植入广告链接,点击广告就会自动跳转免密支付。
比如,有平台虽设有1000元以下的单笔免密上限,但每日免密交易次数有10次。一些不法分子就钻这空子,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扣款,躲开系统监控。北京的陈女士此前就因误点链接,被支出10笔订单,3分钟损失近万元。
还有平台存在“诱导套路”。免密选项做得特别显眼,甚至默认勾选,普通支付选项反而藏得深,稍不注意就开了,可取消时却“障碍重重”。比如微信,想找到取消免密支付和自动续费的入口,最少得点五步,加上最后取消那步,一共要六步。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陈川川律师介绍,这种默认勾选、隐匿普通支付选项的做法,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按照相关规定,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选择时,必须作出明确提示,不得将免密支付设为默认勾选,也不能将消费者此前的免密支付直接作为当前的同意。
陈川川表示,支付平台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关闭免密支付”的快捷入口,并通过醒目标识提示相关风险;免密支付的取消流程不能比开通步骤更繁琐,也不应设置技术门槛;应定期(如每半年)向用户推送免密支付状态提醒,同时要定期升级风险防控系统,严密防范信息泄露与盗刷风险。
从监管层面来看,要加大对免密支付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督治理机制。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从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角度对免密支付进行规制,但还没有专门针对免密支付的法律法规。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也得多留心,非必要尽量别开免密支付。方便是好事,但守住自己的“钱袋子”更重要。
本刊记者 崔晓萌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