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翻银行股的估值表,心里咯噔一下——曾经那个“便宜大碗”的银行股,好像真的不那么香了。
拿农业银行这只典型的“银茅”来说吧,它的动态市盈率已经爬到了9.16倍,这个数字放在整个A股里不算高,但你得看历史位置。翻翻过去十年的估值曲线,这已经处在相对高位了,几乎是“山顶区域”。换句话说,市场对它的定价,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打骨折”,而是开始给它一点“优等生”的待遇。
更关键的是市净率(PB)。农业银行现在的市净率是0.954倍,眼瞅着就要站上“1”这条心理大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股引以为傲的“破净优势”正在消失。过去我们买银行股,图的就是它股价低于净资产,哪怕赚不到差价,拿着分红也踏实,毕竟“打折买资产”嘛。可现在,折扣快没了,甚至可能从“打折”变成“正价”,你还愿意按这个价买单吗?
再看股息率,农业银行目前滚动股息率大约3.31%。这个数字单独看,不算低,尤其在当前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听起来还挺诱人。但问题来了——股息率不能孤立地看,它必须和估值绑在一起算账。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现在买入农业银行,每年稳稳拿到3.3%的分红,听起来不错吧?但如果未来因为估值回归,股价腰斩(极端的情形)——从现在的10块跌到5块,那你的账户直接浮亏50%。这时候,你每年那点股息,就像是在漏水的船上舀水。就算每年分红4%,你也得不吃不喝、连续吃上12年的股息,才能勉强填上这50%的坑。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数学题:50%的跌幅 ÷ 每年4%的股息 = 12.5年。也就是说,在业绩不增长、分红不变的理想状态下,你要用超过12年的时间,才能靠分红“回本”。
更现实的情况是,一旦股价大跌,市场情绪转冷,很多投资者早就割肉离场了,哪还能稳坐12年等着“回本”?
所以,别再只盯着“高股息”三个字流口水了。现在市场上确实有一股“股息热”,很多人觉得只要有4%、5%的分红,闭眼买就完事了。但别忘了,投资的本质是买公司,而公司的价格(估值)决定了你的安全边际。
当一只个股从“破净”走向“近净资产”,甚至可能“溢价”,它的安全垫就在变薄。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或者经济预期走弱,估值回调的压力就会迅速显现。而银行股又天生和宏观经济、地产周期绑在一起,弹性不大,但波动起来也不含糊。
说白了,银行股的逻辑正在悄悄变化。从前是“便宜+稳定分红”,现在变成了“不便宜+还行的分红”。性价比,或许大不如前了。
投资不是比谁的股息率高,而是比谁在合适的价格,买了合适的资产。当“便宜”这个核心要素开始动摇,哪怕分红再稳,也得掂量掂量:这份“稳”,到底值不值这个价?
风险提示:文中的看法仅供交流,不构成你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谢谢点赞、转发与收藏,祝您收益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