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华网消息,近日中马东海岸铁路项目因马哈蒂尔政府单方面毁约引发中方依法追责,国际舆论再次聚焦“一带一路”合作的法治基石与战略安全。此案既是一场法律较量,更是一场国家信誉的考验,也警示我们,海外合作必须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以制度化规则为保障。
2016年,中马签署涵盖铁路建设与军舰合作制造的双边协议,中方助力东南亚互联互通,不仅提供低利率贷款,还承建铁路项目以及建造军舰。然而,2018年马哈蒂尔政府上台后,借“财力不足”之名,单方面撕毁合同,终止项目。这一违约行为触发了高达358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责任。中方本着和平协商原则多次交涉,未果后依法提起仲裁,并实施军舰留置,坚定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马方在中美竞争格局中试图走钢丝,既要经济红利又不愿承担契约义务,这种“双面下注”早已注定难以为继。中国的回应并非简单的法律动作,而是一种明确无误的战略信号:面对破坏诚信的行为,中国不再容忍模糊地带。过去我们讲求“睦邻友好”,如今更要强调“规则先行”。战略合作不能只讲感情牌,还要依法治外,树立明确的底线意识。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法律与舆论交锋的背后,中国军队的存在感不再只是背景板。在“猎鲨-2025”南海实战化演练中,新一代主战舰艇联合出动,在马六甲关键水道完成战略封控演示,既是对复杂局势的回应,也是对地区盟国的一次提醒。中国不是挑衅者,但绝不会做沉默的受害者。只谈发展而忽视安全,是战略短视;只讲互利而忽略博弈,是幼稚幻想。没有强大的战略支撑,再美好的合作也只是镜花水月。
这一事件带给中国的启示是全方位的。首先,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必须正视政治更替带来的法律不确定性,将仲裁、保险与资产控制纳入顶层设计。其次,应尽快建立统一的海外项目法务体系,由国家层面牵头,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系统化的维权机制。第三,战略上要强化“军经结合”思维,将关键项目的安全属性纳入国家安全体系中统筹评估,防止“只谈投资不设防”陷入被动。
不可否认,中马铁路争端为中国对外合作之路增添了变数。但变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制度升级与战略反思的契机。一次违约,让我们看清部分国家政客在利益与责任面前的真实面目,也让世界看清中国不再容忍无视规则的行为。未来“一带一路”的推进,不是单纯修路架桥的工程,更是一场全球治理新秩序的重塑实验。中国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建起以契约精神为核心、以实力维护为手段的战略共同体。
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低姿态祈求合作的国家,而是一个有能力、有意志、有法治能力维护全球权益的大国。中马铁路项目纠纷表面上是合同之争,实质上是规则与利益之间的一场立体博弈。中国用行动告诉世界:遵约者通达四海,违约者寸步难行。未来,中国将以更坚定的姿态,更成熟的战略、更严密的法律体系,在风雨中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