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同在一个星球上,虽然都被冠以“主权国家”的抬头,但国与国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这种差别表现在各个领域。
比如军工。
我们曾看到这么一句话:军事强国和弱国之间的武器差异隔着好几个时代。就目前看来,这句话的含金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
但是,哪怕是军事弱国,想要保护自己的领土、政权、财产和人民,也必须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武装——哪怕是捡别人已经淘汰的产品。打不过强国,不能面对弱国都无还手之力。于是,便有了军火贸易。
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2023年全球前50大武器制造商的军火总收入高达5470亿美元。这一创下历史新高的数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块巨大的蛋糕。
那么,瓜分这块蛋糕的参与者都有谁,我们又分到了多少呢?且看下图:
从图表上看,美国吃了绝对的大头,军工巨头数量占到40%左右,而市场份额更是超过了50%。当然,我们也不少,数量占16%,份额大约去到20%。
接下来,我们针对图表数据进行详细解读。
先从企业的角度:
1. 洛克希德·马丁的“霸权地位”难以撼动
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2023年军火收入达到608亿美元,占前50强总收入的11%以上。这家公司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军火商,更是美国军事霸权的象征——从F-35战斗机到“宙斯盾”作战系统,其产品几乎覆盖了现代战争的每一个维度。
2. 欧洲还有韧性
英国的BAE Systems军火收入为298亿美元,排名第六的。作为英国最大的国防承包商,BAE系统在海军舰艇、电子战系统和台风战斗机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除了英国,法国的军火巨头也不少。另外,还有三家欧盟共有的公司,总体而言,欧洲虽然雄风不再,但是仍具韧性。
3. 区域力量的崛起,亚洲、中东与俄罗斯多点开花
4. 除了传统武器制造商,美国企业中还涌现出一批以技术服务为主的军火参与者,例如专长于情报分析与网络安全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涉足国防信息化与大数据的莱多斯(Leidos);提供军事信息技术支持的CACI国际。
再从地域分布的角度来看:
1. 美国军工绝对主导,真正实现了“军工复合体”的闭环
美国企业在前50强中占据近半数席位,不仅是洛克希德·马丁、通用动力、L3哈里斯技术等巨头,还包括桑迪亚国家实验室(等国家级研究机构。这种格局背后是美国长期高企的国防预算以及“军工复合体”的深度绑定——军火商、军方与国会之间形成利益循环,推动技术迭代与订单持续增长。
2. 欧洲想通过整合实现自主
除了BAE系统,欧洲还有空中客车、莱昂纳多、莱茵金属等企业。这些公司想通过欧盟内部的合作项目(如“未来空战系统”)降低对美依赖,但能否形成真正的“欧洲防务联盟”仍需观察。
3. 亚洲正成为军火市场最具活力的区域
印度通过“本土化采购”政策扶持斯坦航空公司等国企,同时吸引洛克希德等外企设立合资公司;日本想方设法去和平宪法限制,支持三菱重工等企业悄然涉足军工;韩国凭借性价比优势,K9自行火炮、FA-50战斗机等装备成功出口至波兰、澳大利亚等国。
4. 以色列与俄罗斯:小国与大国的“特殊路径”
以色列企业依赖高科技差异化路线,其无人机、雷达系统在国际市场广受欢迎;俄罗斯则受制裁影响,军火收入下滑,但仍通过核威慑装备与传统盟友(如印度、越南)维持出口。
目前看来,军火销售的竞争力还是在偏“传统武器”的实体武器上,但是毫无疑问,很快就会进入新的阶段。不信,你看看我们9.3阅兵,让多少军迷变成军盲,看看空天部队,看看南天门计划,看看激光武器和空中航母,看看信息支援部队。
所以,后面的军火竞争,肯定会呈以下趋势:
1. 从“钢铁洪流”到“硅基战争”,军火业正加速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太空技术融合。
2. 服务化转型,军火商成为“战争解决方案提供者”,军火业的价值链已从卖产品延伸至卖服务——包括训练模拟、后勤支持、情报分析等。
5470亿美元的军火收入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面地缘政治的镜子。当人工智能、太空战、网络攻击成为新战场,军火商的定义也在扩大——下一代的洛克希德·马丁或许不再是飞机制造商,而是一家掌控战争算法与数据主权的科技公司。
然而,军火业的膨胀也呼唤更严格的伦理约束与国际规则。在人类历史上,武器始终是双刃剑:它既能捍卫安全,也能摧毁文明。当我们在数据中看到权力的游戏时,更应思考如何让技术服务于和平而非冲突。毕竟,真正的战略智慧,不在于拥有多少武器,而在于如何让它们永远不必被使用。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