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如何立足区域实际,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真正落实落细,成为摆在各区县教育部门面前一道重要且现实的课题。
作为深圳人口结构多元、产业活力迸发的区域,龙华区面对教育领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如何深化教育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育人新格局?答案藏在其德育创新实践中。“龙华区始终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优先位置,只有让德育‘活’起来、‘实’起来,才能真正为学生成长筑牢根基。”龙华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通过多元实践打造育人新格局,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德育动能”。
图源:龙华教育
01
多元内容破局
让德育走进课堂、融入生活
“同学们,今天要给生菜苗搭支架,让我们一起感受植物生长的力量。”
在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的空中农场里,科学老师正带着学生开展实践课,这是龙华区拓展德育场景的生动一幕。为让德育真正扎根,龙华区紧抓多元化德育内容,让德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向善生长,在实践中树立自信。
德育走进课堂
强化思政课关键地位,书记带头讲。“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绝不能边缘化。”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提到,龙华区构建“区委书记、教育工委书记、教科院党支部书记、学校党支部书记”四级书记执教“书记第一课”机制,把思政课打造成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在活动、实践、体验中筑牢理想信念。
图源: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
融合课程“赋能”,深挖德育元素。
在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学生每周都会收到“家庭劳动清单”,从学习播种常识,到掌握洗衣、做饭技能,“尊重劳动、敬畏自然”的理念在循序渐进中扎根。
图源: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百年老校民治小学则深耕“孝道教育”,2005年起开展《弟子规》《孝经》等经典诵读,将孝道教育纳入德育课程,2008年起推出“亲亲而爱人——一二三四孝道教育工程”,设立“中华母亲节(中华孝道文化节)”,通过课程教学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推动孝道教育从知孝向行孝、传孝延伸。
图源:民治小学
德育融入活动
活动育人暖心,仪式感中育品格。
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初中部秉持“优点被发现,成长看得见”的办学理念,以“关系育人”为核心,以有温度、有仪式感的德育实践,培养兼具传统美德与现代素养的时代新人。学校构建以“立德、启德、润德、成德”为内核的“四德”德育课程体系外,还将 “四节四礼”课程与民中小舞台、科技运动会、深圳文艺名家驻校等品牌活动深度融合,在“认知—情感—实践”一体化的培养路径中,实现三类关系的有机互动。学生每年最期待的“四节四礼”贯穿成长全程:体艺节强健体魄,诗歌节陶冶情操,音乐节激发创意,社团节展现风采;开学礼树立志向,青春礼担当责任,毕业礼心怀感恩,散学礼反思进取。这些活动让品格在体验中生根,让成长在仪式中绽放。
图源: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
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则采用分层推进的思路,构建覆盖不同学段的育人活动体系。一至三年级重在习惯养成和品行培养,设计“阅·传统 阅·文化”系列活动,让学生懂礼仪、知规矩;四至六年级侧重价值培育和品格提升,打造“一站到底”,引导学生涵正气、有担当;聚焦高年级学生,以“班班一台戏”等活动为载体,助力学生明确成长方向、涵养担当精神。
图源: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
02
优化评价方式
让德育看得见、可追溯
“家务活抢着做,我是名副其实的劳动小达人!”来自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梁嘉航,在“劳动圈”更新了自己的德育实践动态。这个线上小程序,成为龙华区创新德育评价方式的一个缩影。
图源: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传统德育评价常因‘维度单一、主体局限’,难以真实反映学生德育发展。”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坦言,为破解这一难题,龙华区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指引,完善“13126”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学生评价“六位一体”模型,区内各校突出生本特色,不断优化德育评价方式,让评价结果从模糊感知到清晰可见。
多维度细化,评价具象化。打开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劳动圈”的“烹饪与营养”评价模块,超18项细分指标涵盖“食材处理技能”“安全卫生意识”“节约粮食行为”,学生每完成一项实践,都能获得相应分数,成长轨迹清晰可查,把抽象德育转化为可追溯、可分析的发展轨迹。
图源: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趣味化激励,评价变成小期待。蹭课卡、与喜爱的老师共进午餐卡、召唤神鹿主题卡……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为孩子们建立了一座孩子们可以兑换积分、换取心愿、学习理财的“果实银行”。学生凭借课堂表现、志愿服务获得“果实积分”,每周可兑换特色礼品、学习用具、体育用品、精美课程等奖励。每年级每月果实积分获得最多的“华实月之星”,还能参与“书记面对面”活动,为校园文化发展建言献策。“我们用孩子喜欢的方式,让积极行为得到及时肯定,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图源:深圳市龙华区华南实验学校
个性化画像,数据支撑“精准育”。龙华中心小学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真教育”,以校徽“六色花”元素为基础,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将立良知、健身心、求真知、乐创美、勤实践、养心性这六大育人目标融合到各个学科评价中,构建了基于“立真教育”理念下“六色花开,瓣瓣精彩”的学生综合评价新生态,通过收集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评价数据,分析其学习表现、素养发展和习惯兴趣等,构建了全面的学习档案,形成结构化的学生数字画像,指导教师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实现个性化育人。
图源:龙华中心小学
03
双主体协同
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期,面对传统单一育人主体易陷入“说教式”教育的误区,龙华区创新提出“双主体”主张,为教师、家长的育人行为划定了角色定位与责任边界。“我们提出‘教师、家长为育人主体,学生为成长主体’,就是要打破‘学校单打独斗’的困境,让育人变成家校社的共同事业。”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解释道。
家校联动,打破育人“边界墙”。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以“一个目标、两个理念、三个抓手”,系统建立班级、年级、校级 “家长教师联合会”。全力打造校家社合作办学体系化,通过“学校社区管理委员会”互联、互通、互信、互动;让家长积极加入“家长校内文明协管队”“家长校外交通协管志愿者队”,协助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还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主题沙龙”等方式积极树立校家社一体化协同意识,协力打造平安、文明、健康的校园生态。
图源:龙华区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
龙华区同胜学校针对城中村家庭教育薄弱的现状,实施家庭教育导师制度,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成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人方法。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家长课堂”和发放“父母必读”学习资料,多角度给家长赋能。
图源:深圳市龙华区同胜学校
情感传递,纸间流淌“教育智慧”。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的《幸福漂流日志》,成为亲子情感沟通、育儿智慧共享的暖心桥梁。孩子、家长们在日志里用文字记录“成长的酸甜苦辣”“解决亲子矛盾的心得”等内容,累计形成18本、数万字的“家庭教育手记”,让教育智慧在班级内循环传递。
图源: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学校
父亲助力,创新家校互动形式。“爸爸,下次‘爸爸篮球赛’你还要参加!”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明明拉着爸爸的手兴奋地说。该校校家委成立的“爸爸俱乐部”,将父亲重新拉回家庭教育的核心场域,让父亲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通过代际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该校体育教师补充道,“我们推动这类活动,不只是想丰富家校互动形式,更希望打破传统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导’的模式,让父亲的角色从‘缺位’变‘到位’。”
图源:龙华区和平实验小学
从课堂上的沉浸式体验,到生活里的实践打卡,再到评价中的数字画像追踪、协同中的家校社联动,龙华区正以德育创新为抓手,通过多元实践让学校与家长的育人作用形成合力,也让学生的“成长主体”意识充分觉醒。
在这样的育人生态中,学生不再是德育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汲取向上力量、激发内在德育动力的主角。“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德育体系,进一步打通课堂与生活、学校与家庭的育人通道,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图源:龙华教育
文字:任贺
执行:任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