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昌吉的医院就能直接办兵团的慢特病手续,再不用两地奔波了。”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参保职工王莉在昌吉市人民医院的兵地医保便民服务站,仅用短短十几分钟就完成了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
这个看似简单的业务背后是兵地医疗保障体系,历经数年聚力攻坚打破壁垒的成果。
近年来,十二师医疗保障局坚决贯彻兵地融合发展战略,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医保服务从“各自为政”走向“一体融合”,让兵地群众共享“同城同待遇”的便捷与公平。
机制破冰: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
融合之难 首在破壁
长期以来,兵团与地方在医保政策、经办信息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基金监管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让许多参保群众在跨区域就医、办理医保业务时倍感困扰,“多头跑、来回跑”曾是常态。
为破解这一难题,十二师医疗保障局主动出击,积极牵头与毗邻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等地医保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自2021年该机制建立以来,兵地双方已累计召开10次联席会议,将会议桌变成了解决问题的一线战场。
通过这一平台,兵地双方从“背对背”走向“面对面”,在政策制定前期加强沟通,力求协同;在经办服务中互相开放权限,简化流程;在基金监管上联合行动,形成合力。这种持续、制度化的互动,为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和合作基础。在专业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领域协同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
十二师医疗保障局积极参与由自治区、兵团共同推动的乌鲁木齐地区DRG付费改革联盟。2024年,经过多个统筹区反复的数据测算、模拟运行和会议研讨,最终确定了乌鲁木齐地区统一的DRG费率权重。
“这意味着,对于同一个病种,无论患者选择兵团医院还是地方医院,医保支付的标准是统一的,真正实现了‘同城同病同价’。”十二师医疗保障局工作人员尹相梅解释道。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医疗机构间的公平竞争,更从价值导向层面鲜明地宣告:医保支付应基于医疗服务的本质,而非患者的身份标签。
服务共享:打造便民惠民新体验
随着制度壁垒的打破,兵地医保服务开始向基层延伸,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融合带来的便利。
十二师医疗保障局推动的“四个互认”政策,有效解决了参保人员跨区域流动的难题。
视同缴费年限互认保障了参保人员权益的连续性;门诊慢特病资格互认让患者无需重复鉴定;定点医药机构互认则大大方便了群众就近就医。
张永昌是十二师退休职工,他的子女在昌吉工作。以前,张永昌在昌吉看病就医时,由于定点医药机构不互认,很多药品都无法报销,这让他十分苦恼。自从实行定点医药机构互认后,他在昌吉的定点药店买药也能报销了。
服务网点的创新布局更是将便民利民落到实处
昌吉市人民医院的医保便民服务站,作为兵团在地方设立的首个服务点,开创了兵地医保服务新模式。该站可办理10项高频医保业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
办完慢特病资格认定的患者张薇感慨道:“手续在医院一站办妥,少了奔波,也少了焦虑。”
技术的赋能进一步拓展了服务边界
电子凭证的普及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网络的完善,让医保服务突破了地域限制。2025年,十二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达7.6万人次,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可以享受到“随医随结”的便利服务。
人心融合:凝聚高质量发展新合力
制度的融合服务的互通最终需要人的理解和执行来落实,干部交流机制的建立,为兵地医保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9月,乌鲁木齐市医保局干部交流至十二师任职,这一举措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工作经验,更促进了双方在思想观念上的深度融合。
业务层面的常态化交流学习则为融合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动力
兵地双方通过联合举办业务培训、政策研讨会、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锻炼了一支既精通本方政策、又熟悉对方流程,服务能力过硬的医保经办队伍。在日常工作中,一线经办人员围绕异地就医结算、费用审核、定点机构管理等具体问题深入交流切磋,不仅高效解决了实际操作中的难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共同的专业语言、服务标准和工作理念。
这种“双向奔赴”的交流模式,让兵地医保工作者从过去的“各管一段”“少有往来”,逐渐变成了为同一目标共同努力的“战友”。在共同面对群众需求、合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双方增进了理解,建立了信任,培养了默契,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融合,奠定了宝贵的人际基础和情感基础。
从机制破冰到服务共享,再到人心融合,十二师医疗保障局用扎实的工作成效诠释了“兵地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交出了一份以人民为中心的医保融合答卷。
未来,兵地医保融合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持续推进。信息平台的深度互联、经办标准的全面统一、监管能力的协同提升,都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通过这些举措,兵地群众将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保服务,兵地融合发展的大局也将因此筑牢更加坚实的民生基石。(贾芦桐 赵媛 尹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