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宣布,暂停采购必和必拓所有以美元计价的海运铁矿石,并要求从此用人民币结算。这一举措表面上看是中澳之间的贸易摩擦,但其实深层次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商业争端。这不仅是对澳大利亚的精准反击,也间接对美国的美元霸权发起了挑战。
全球大宗商品的结算货币之争早已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国际政治博弈的一部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每年消费全球约70%的铁矿石,而澳大利亚则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国。理论上,这应该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但实际情况却常常偏离这一理想状态。澳大利亚矿企凭借其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长期掌控铁矿石的定价权。尽管澳方的开采成本仅为每吨16-18美元,卖给中国的价格却高达80-100美元/吨。更有甚者,即使市场现货价已降至约80美元/吨,必和必拓等公司仍然要求2025年长协价格上涨至109.5美元/吨,这种“买得越多,价格越高”的定价方式,让中国每年多支付超过200亿美元。
中国此次要求铁矿石用人民币结算,并非突如其来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此举有三重核心目的:
1. 争夺定价权,破解“溢价”困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但在铁矿石定价上长期处于被动地位。通过人民币结算,可以使价格更加透明,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额外成本,推动铁矿石定价回归市场本质,摆脱高溢价困境。
2.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打破美元垄断:铁矿石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工业大宗商品之一,其结算货币的变化具有深远意义。中国已与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FMG等企业进行人民币结算的试点,取得初步成果。如果铁矿石贸易能全面实现人民币结算,将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奠定重要基础。
3. 降低金融风险,减弱美元制裁能力: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使得美国能够通过SWIFT系统实施长臂管辖。而人民币结算则有效规避了这一风险。中国已通过50亿美元的人民币订单成功绕开美元进行交易,不仅减少了外汇支出,还增强了金融安全。
澳大利亚的经济虽然在口头上强硬,但现实中却不得不妥协。矿产出口占澳大利亚GDP的60%,其中铁矿石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中国市场对澳大利亚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使得澳方在这场博弈中处于天然的劣势。为了减少对澳大利亚的依赖,中国已开始加速进口铁矿石的多元化。2025年前8个月,中国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进口量下降了12%。与此同时,中国加强了从巴西、俄罗斯、几内亚等国的进口,尤其是俄罗斯,前四个月的进口量已大幅增加。
此外,中国还研发了“闪速炼铁法”技术,这一新技术能够快速将铁矿石气化,还原成高纯度铁,而不依赖于高品质的铁矿石。这项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未来中国对澳大利亚高品质铁矿石的依赖将大大减少。
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最终同意人民币结算协议,并不是因为它的选择,而是因为经济现实的压力。如业内人士所说,“吃饭护锅是天经地义的责任”——如果澳大利亚希望继续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益,就必须接受中国的贸易规则。
这项人民币结算的政策表面上看是中国的贸易政策调整,但实际上它指向了美元霸权的核心,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这对美国的打击要比关税战更为深远:
1. 动摇美元大宗商品计价体系: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定价作用。铁矿石作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工业大宗商品之一,其结算货币的变化可能引发煤炭、天然气等其他大宗商品的跟风,从而动摇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霸主地位。
2. 削弱美国金融影响力:美元如果在大宗商品交易中逐渐失去结算主导地位,美国的货币政策影响力将大打折扣,全球经济可能会因此失去对美国的依赖。这将导致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下降,挑战美国的“印钞特权”。
3. 增加美国经济负担:一旦美元的主导地位动摇,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可能会上升,财政赤字和债务负担将加重。美元贬值还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选择此时推出铁矿石人民币结算令,源于其手中已经掌握了多张王牌:
- 供应多元化:中国已建立起多源化的铁矿石供应体系,巴西、俄罗斯、非洲几内亚等国的铁矿石逐渐填补了澳大利亚供应的空缺,降低了对澳大利亚的依赖。
- 技术创新:新技术如“闪速炼铁法”使中国能够不依赖高品质铁矿石,从而更灵活地选择矿石来源。
-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中国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及与多个国家的本币互换协议,为人民币结算的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不再隐忍、不再含蓄,而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全球贸易规则的改变。这场围绕铁矿石结算货币的博弈,背后反映了全球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全球金融秩序的重构。中国的这一举措,不仅是为扭转铁矿石贸易中的不利局面,也是向全球发出了信号:多元化、多极化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对于澳大利亚而言,这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国际定位的契机;对美国来说,这是美元霸权逐渐衰退的开始;对于中国,这标志着它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