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江南一带仍是酷热不止,节前我收到了上美9月新书,一共是七本大精。
四本李自成,三本动画,在书桌上堆成了小山丘,特别是李自成,平均页数都是近200的,要看完这些书不是件易事。
先说李自成大精,每批四本,这已经是第五批,由于前期跳过了方瑶民先生的两册,册序信息如下
册序
书名
画家
初版时间
印量
19
辽海崩溃
崔君沛
1982.8
220000
20
横扫宛叶
魏忠善
1983.9
135500
21
再攻开封
崔君沛
1984.4
213000
22
洪承畴降清
崔君沛
1983.7
140000
第五批的李自成大精如上表,大部分是崔君沛绘画。这四本连环画刚好对应了原著第三卷下的剧情,连回目都照搬了小说章节,对应明末辽东战场和河南战场两处叙事。
小说第三卷1981年出版,此时作者姚雪垠已逐渐摆脱了思想束缚,李自成褪去了高大全的虚壳,变得腹黑小气,有了些人味。
但,最有看头的还是那些配角明军将帅们,大明末期,山雨欲来风满楼,国事内忧外患糜烂至此,他们各有不同的选择,比如据城死守寸土不让的陈永福、受俘不受辱的总督傅宗龙,心中塞满绝望又不舍国家的刘子政,拼死一搏豪气干云的曹变蛟,甚至洪承畴,他虽屈膝向敌,心理刻画也细腻饱满,还有很多一触即溃保命逃窜的、精致利己、又蠢又坏的,有光面有暗面,人物饱满立体。
我们来看这几本的具体表现。
李自成第五批四大精都很厚实,质感一如既往出色,继续给安志萍编辑点赞打call。
第五批李自成大精外观合影
脱去书衣
198页!看到这惊人的厚度,辽海还没崩溃,小歪先崩溃了。
辽海是古称,大约在辽东到辽河入海口一带,大明和后金势力交叠处,这个方向给足了压力,才让明王朝无法全力去剿李自成等流寇。
本回说蓟辽总督洪承畴领兵13万救锦州之围,反被后金皇太极断了粮草,困守松山城。这就是著名的松锦之战,松是松山、锦是锦州。锦州作为关宁锦防线的重镇,不容有失。
李自成的小说语言并不很白话,这也削弱了它的通俗性,且带有大量官职名、大量地名,光这册战事就提到乳峰山、杏山、塔山、松山等,若非熟通历史地理的读者,阅读难免吃力的。他还时不时抛出陌生的概念,比如攻打曹门,曹门是哪门子门?如果说姚老是为了文学创作尚可理解,连环画脚本就应该将它简化处理。
封面蓝衣男子是总督洪承畴,此刻他正成愁,堂堂二品大员被困于此,突围无望,下一步理所当然得殉国,只见他眉毛拧成了一条。封面绘画照例是施大畏,大精印得清晰,还能看到蓝色水墨上宣纸的纸纹,不远处枪兵淡失了颜色。注意画面中的红色,点亮作用的色彩面积一定要小,考虑到色彩布局的平衡,这片烈焰红唇他是逃不掉了。至于随便摆放的兵器,当年画家们北上山海关,在文物管理所没少画素材,可信手拈来。
谈李自成连环画就绝对绕不开崔君沛。整套书算上合作的,崔君沛参与了十三本,这批就有三本。1977年开始采风筹备,崔君沛全程当主力,跨度足足有八年,画风也在一直变化,这本《辽海》属于他中期作品,前面画的《崇祯借饷》人物轮廓用细线,表现的是皇宫贵族内部矛盾,这本是关外决战,兵败如山倒,于是用了很粗重的线来刻画人物,表现雄浑悲壮气氛。
洪承畴一张国字脸,再加上进贤冠方方正正,整个头部看起来就如一块雕塑,硬邦邦的,似有意为之。
去年秋天我也登上山海关的澄海楼俯瞰,陶醉在壮美风光中,可是当时的洪承畴心情就不同了。崔君沛年轻时候在北大荒多年,画凌厉的风很有一套,很多画面都能感受劲风扑面,亦苦,亦凉。
反派监军张若麒只会纸上谈兵,盲目乐观,一个劲催急进,加速了这支大部队的团灭,监军是个容易出奸臣的岗位呢。
洪承畴带了八个总兵(后来发现有五个是孬种)。著名的吴三桂出场,他这头盔我辨认不出,也是国字脸,面相不像个君子。每个人都嘴角向下,都清楚前途不妙。
这位老人是刘子政,熟知辽海军机,洪承畴信任他,他们分析局势,只能和后金稳打稳扎慢慢相持。可是国力衰弱经不起继续耗着了,崇祯皇帝多次催逼,颓局难以逆转,刘子政伤心极了。
还记得《清兵入塞》中卢象升吗?他有了足够的力量,一心求战,皇帝要求他“不可浪战”,想保存好兵力,结果葬送名将。而《辽海崩溃》洪承畴想要相持,皇帝却反而催促急进“浪战”,这就是逼着他们送死。两个故事刚好相反,很有意思,都说明了将在外,君若多猜忌,注定玩完。刘子政和《清兵》中的杨廷麟类似,以侧面视角看待战事,他们的心情和视线行叙事串联的作用。
后面那位帽翅翘起来的是辽东巡抚邱民仰,他也是一位忠臣,很有气节,最后慨然赴死。
崔君沛极其擅长大气磅礴的战阵场面,中期笔墨不再那么细致,但也能以仰角、动势给你激烈的冲击感。
崔君沛对明朝、后金人物的容貌服饰特点都颇为了解,形象有真实感,套书的人物绣像也是出自他手。
十多万大军,粮草都在塔山,却没有安排足够牛的人去守,这不,皇太极绕后,突袭拿下粮草,自此,明军败局已定。
陷入绝境,明军有逃兵,也有勇士,曹变蛟先前追击李自成部队就表现出不俗的战力,这次他作为突袭计划的主将,不怕牺牲去冒一次险,干掉皇太极就能扭转局势。我很喜欢他热血报国恩的眼神,满脸的大胡子也可爱起来。
曹变蛟不顾伤势横扫后金大营中枢,差一点就可以杀死皇太极,终归还是天命不足,突袭失败,退守松山城。
皇太极长期围困,洪承畴残军被生生耗死在松山城。
刘子政在山海关听说明军败绩,悲愤不已,将一生心血写的兵书撕碎,剃发出家,匹马出走,不知所踪。最后一幅“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顿感萧索落寞。
上一本废话太多了,接下来我们加速。《横扫宛叶》说闯王军在三雄聚会后,联合到罗汝才军马,声势日隆,大闹河南,就凭李过一支军轻松击败三边总督傅宗龙、保定总督杨文岳,闯军横扫宛城、叶城,为进攻开封城扫除了障碍。
这册内页是魏忠善画的,封面估计也是他,我希望整套封面都让施大畏来,这样很统一也很高明。可是李自成连环画出版时间太久了,这八年不仅是市场,人事也会有很多变数。施大畏后来离开上美社,调入中国画院,封面重任就只能另请“高明”。
魏忠善和崔君沛是同年,爱用粗硬的线条,封面中一只虎李过身着重甲。甲怎么黑不溜秋的,我记得老版书身上没有这么黑的墨。战马鬃毛也是冻在一块,僵硬不灵动。
魏忠善创作的连环画集中在1985年左右出版,也给故事会供过不少插图,师法关良,我认为这风格是很跑马的,写意失当与乱涂无异。
看得出魏和罗希贤、桑麟康是一类,原本擅长单线勾画,为了配合整套书焦墨风格,强行切换了自己画风,用线夹杂黑墨。但是魏的功力不足,就成了灾难。
其实故事还蛮精彩的,可是画面潦草,杂乱无章,糊成一锅粥,大场面一塌糊涂,即使是近景小场面,构图透视不准,视线也没有高低变化。
猛如虎也是一代名将,他就这样以奇怪的姿势死去。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整套书中垫底水平,就不赘言了。
《再攻开封》说李自成大军攻击开封城,遇到了无比激烈的抵抗,双方互拼挖地道,对轰大炮,打了大半个月吧,最后李自成觉得这硬骨头难啃,撤军。
封面虽未注明,我猜测是倪绍勇绘画,因为马匹有点学刘旦宅,他画的木兰从军也是这样三个大红色銮铃。倪绍勇当年放弃北大数学系通知书,专心美术道路,曾供职于少儿出版社,所以名气在童书绘本圈也比较响。封面画缺乏故事性,不能概括精彩瞬间,内页有这么多双方惨烈拼斗场面都不选,选了个这么普通的。
《再攻开封》是1984年出的,已经是崔君沛后期作品,仅早于《慧梅之死》,其实在《三雄聚会》他就开始转写意笔法,早期严谨素描式的认真劲荡然无存。
是求创新,是偷懒,还是实在画的太烦了?他一个人扛了半套书的工作量,这套书又是出了名的厚本多,一开始是过足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瘾,笔笔落实,后来,就不见得保持耐心了。
连坛有一种观点,过了前15本虎头,《李自成》成蛇尾,崔君沛的后期跑马赫然也在被批之列。由于崔君沛有过硬的造型能力、构图才华、活灵活现的战马都融在了脑海里,所以在他追求笔墨线条变化的时候,这些卓越的优势救了他,让他的画还能被欣赏。
说他跑马,还是因为轮廓线巨变,更加恣肆狂放。画面细节大大省略了,求意不求形。但我觉得,形是意的依托,意是形的延展,这个平衡点他还是没拿捏到位,人物会走型变得奇形怪状。还有就是写意的线条交叠在一起很难整理,显得脏乱,这一点施大畏也不见得都能从容处理。
开封总兵陈永福这个形象塑造得很鲜明生动,他是开封保卫战的指挥核心,又机智又勇敢。最后双方炮战,明军炮总是点了炸膛,无人敢再点,他就骑在炮身上说:武将不怕死,让他随炮身炸死。结果大炮顺利点火发射。
这本书我喜欢的,因为让闯王军吃瘪就很爽,很解气,开封城守得好啊。
《洪承畴降清》详细刻画了一代明臣堕落成清臣的心路历程,这里面有庄妃的色相,有范文程的心理学应用,有皇太极的远谋,更多还是洪承畴自己意志不坚定,心理防线步步崩溃,被当时乃至后世唾骂也是情理之中了。
封面,庄妃给洪承畴喂参汤,庄妃当然是美人,这满清服饰难看。洪承畴看似拒绝,又有些动摇,并不坚定。那个装汤暖壶可能是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
看,多有意境,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一幅画将辽海崩溃的背景传神交代,既然军队崩了,那么主帅何去何从?
啊,我喜欢的曹变蛟将军,别死!无奈他还是被俘,和其他忠臣一起壮烈牺牲。
辽东巡抚邱民仰还想着洪承畴会和他一起殉国呢,他万万没想到洪没死成。
这本的人物轮廓线有了特别明显变形,仿佛加了一团肥厚的棉絮,后续大家留意衣袖,全都变成棉花团。
两边皇帝,一个哭,一个笑。哭是为洪承畴殉国而哭,笑是为洪承畴投降而笑。
舞龙造型很有满族风情,大政殿今天还在沈阳故宫,左右有两排亭子。
洪承畴当时真和庄妃没那什么?只是喝了壶参汤?我历史不好,不要骗我。
这本水平还是可以的,除了“棉花袖”讨厌,到了第22本,我也只觉得《横扫宛叶》明显跑马乱七八糟,其他都是可以接受的。
下面是三本上美影的动画书,至此,动画连环画已经累计出到了16本。
《金猴降妖》是上美影厂1985年特伟、严定宪、林文肖执导的影片,耗时三年,据说还去黄山、三清山等地采风,是西游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用大量写意水彩画作背景,人物设计是擅长儿童画的詹同、阎善春等完成,总体还与大闹天宫一脉相承。剧情就三打白骨精,缝合了西游记中白虎岭、平顶山、凤仙郡、枯松涧等,整体格调阴森恐怖。
封面截取一张悟空在妖洞亮相的瞬间,人物顶天立地拥挤,色彩也过于扎眼。
1985年电影海报
像这样有设计感的海报作封面才比较恰当,随便找个红彤彤的截图,没能对得起这部优秀的作品。
内封我觉得还行,一定要有白骨精的青蓝色和悟空的金红色对冲,否则太艳太烈。
白骨精手下几个妖将虎狼蛇熊,很有个性,包括后面推云童子,雷公电母,每个都是用心做的建模。
悟空的X光金睛锁定扫描妖精,金光闪闪,邪魔无处遁形,初次看片就给我很深的印象。这部可能片源较好,所以清晰度对比前面一些动画书有了提升。
白虎岭是蓝紫色光秃秃的,花果山就不同了,生机盎然,一群小猴脑袋圆滚滚的分外可爱。
这本可以入,就封面选的不到位,内页清晰度和选图总体还是不错的。
《鹿铃》上映于1982年,《牧笛》较早,是1963年的,都是水墨动画中的佼佼者。
两部作品共性很多,都是法国上映过拿奖的;一个说的是小女孩救治收留受伤小鹿,另一个说的是男孩寻回失散的小牛;一个以铃铛做媒介,另一个以笛做媒介,都以音乐作为情感的纽带;再就是背景都由长安画派的画家方济众负责。
故事简单短小,表现出诗意的东方美学意境,还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读来非常治愈。
法国上映时的海报
封面的女孩和鹿形象,和动画片并不严格一致,可能是早期设计稿或者找画家重绘的。
女孩和鹿都非常可爱,一时不知该羡慕谁。本作是程十发大师做人物设计,他很爱画女孩和鹿,只是他的画有太浓烈的个人线条特色,以及云南少数民族风情,我认为动画组将之优化后效果更好。
湖边喝水,翠鸟做前景这段我也很喜欢,小写意笔法配合大量想象空间的留白,色彩也是极度舒适。读《鹿铃》可以舒缓精神,松解压力。
本书最后还附了几幅设计稿原图,很清晰,意境就不如动画内的。
牧笛是继《小蝌蚪找妈妈》后又一水墨动画高峰,背景师傅我刚才提过。人物造型参考了国画大师李可染的牧牛图。当时有那么多顶级国画大师来给动画片做造型,现在有几个项目能有这个条件呢?再想吃细糠可就难了。
牧笛的画质比鹿铃要逊色些,尤其是浓墨和淡墨相间塑造出来的水牛,本该融入背景,可是轮廓边缘修得太生硬,与背景毫无过渡,这当然是软件粗暴修图造成的。
抛开制作的画质不谈,牧笛本身还是非常出色的,我们能置身在水墨画的虚虚实实之间,远离尘嚣,体会幽静恬然,空灵优雅。
看最后附录的原稿,这才是水牛自然的墨色。
总而言之,这批的七本大精,我所讨厌的无非是《横扫宛叶》,真是鸡肋,混在套书中不成样子,无法欣赏。其他李自成也好,动画书也好,都是值得收藏的。
只是新书评测,已经说的太多,以后有机会择优再聊吧。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和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