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几年的市场大环境,说好是真好,说坏是真混乱,物价上升钱不值钱,但如今有一件东西可以说100%是在保值,那就是黄金!
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庆之后金价再创新高,早就跳出“乱世避险”的传统认知,连全球多数股市债市都被碾压。
这种不正常的涨幅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引擎?普通人该如何把握机会?
黄金“疯涨”
说实话,如今这波黄金行情确实打破了很多人的固有认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抗跌不暴涨”的避险工具,而是变成了能带来超额收益的“资产王者”。
就拿数据来说,截至目前黄金年内涨幅已经突破50%,如果把时间拉长到2023年至今,更是连涨三年,累计涨幅高达115%。
这个收益是什么概念?除了纳斯达克能勉强跟上,全球大部分股市、债市,甚至曾经被视为“抗通胀主力”的房地产,都被远远甩在身后。
面对这次的波动,很多网民都追悔莫及,表示早知道当初多配点黄金,比炒股省心多了。
这种心态的转变,本质上是黄金的定价逻辑变了:以前它是“防守型选手”,现在成了“进攻型主力”,而这一切的起点,要从“全球去美元化”说起。
不是美元弱了,是货币体系在变
很多人以前都听过“美元强,黄金弱;美元弱,黄金强”的说法。
但这几年你会发现,黄金已经不看美元的“脸色”了,不管美元指数是涨是跌,黄金都在一路向上。
这背后最关键的驱动力,就是“去美元化”的加速,而其中最直观的信号,就是全球央行的“购金潮”。
2022年俄乌冲突后,美国和盟友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件事给全球各国央行敲了警钟:原来美元储备不是“保险箱”,随时可能因为地缘政治被“冻结”。
于是大家开始疯狂增持黄金,2022年全球央行购金1136吨,2023年1037吨,2024年1045吨,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更是连续十几个月持续买入。
我查过最新数据,截至今年9月,黄金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经超过美债,创下1996年以来的新高。
与此同时,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却降到了57.4%,是30年来的最低。
这不是短期的“避险操作”,而是全球货币储备体系的“重构”,各国在慢慢把“美元信用”换成“黄金硬通货”,黄金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
除了去美元化,美元自身的“信用危机”也在助推黄金。
从2000年到现在,美国国债规模从5.67万亿美元飙升到37万亿美元,仅今年前8个月又涨了1万亿。
美债规模占GDP的比例已经达到120%,虽然暂时没到“致命”的地步,但长期靠“借新还旧”过日子,本质上就是在透支美元的信用。
当美元信用在下降,黄金作为“无信用背书”的硬通货,自然会被更多人当成“压舱石”。
未来还能涨吗?
现在最多人问的是“黄金还能涨多久?能涨到多少?”其实不用纠结“具体价格”,关键看驱动因素还在不在。
只要去美元化还在继续、全球还在印钞、地缘动荡没停,黄金的上涨逻辑就没断。
目前顶级投行的预测也很乐观:花旗说年底能到4000美元/盎司,高盛看4000到5000美元,摩根大通更激进,说明年能到4150美元,2029年可能冲到6000美元。
这些预测不是“拍脑袋”,而是基于三个核心逻辑:央行购金的趋势没停,美联储大概率会启动新一轮降息,最关键的是地缘动荡还在持续,
俄乌冲突没停,中东局势紧张,美国两党还在为债务吵架,甚至政府停摆,这些不确定性都会让资金往黄金里跑。
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怎么投”,而不是“能涨多少”。
很多人看到涨了就想“一把赚回来”,结果要么追在高点,要么跌了就慌。
所以大家一定不要着急梭哈,保守一点看长远发展,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还又就是大家千万别做短线,别加杠杆。
黄金是长期资产,不是“炒短线的工具”。
以前有人想靠黄金做日内交易,或者加杠杆放大收益,结果要么被短期波动洗出去,要么亏得血本无归。
而且最关键的是,别只盯着实物黄金。
现在投资黄金的渠道很多,比如黄金ETF、黄金基金,比买金条、金饰更方便,还能避免“加工费”“储存风险”。
如果想更灵活一点,也可以考虑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但要注意看清楚合同,别买成了“带杠杆的衍生品”。
结语
这轮黄金牛市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全球货币体系变革的“必然结果”。
以前我们总觉得“美元是全球货币的老大”,但现在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黄金正在重新成为“全球货币的锚”。
对普通人来说,抓住这次机会的关键,不是“预测顶在哪里”,而是“理解趋势、做好配置”,别等这波趋势过去,再后悔“当初怎么没多配点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