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魏银科
10月14日,现货黄金首次站上4160美元/盎司,再度刷新历史最高价,今年累涨超1500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报4172.1美元/盎司,日内涨幅0.95%。紧跟国际市场波动,国内金饰价格应声上涨,多个品牌金饰价格突破1200元/克。多家机构发布看多预测,断言黄金牛市根基未改。
然而,当市场沉浸于“黄金永远涨”的狂热叙事时,资深投资者更需一份冷静的清醒。历史反复证明,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黄金的璀璨光芒背后,亦有漫长而晦暗的熊市周期。今日,我们暂不歌颂牛市,而是回望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为当下可能过热的情绪注入一剂清醒。
1975-1976:短暂回调的启示,避险需求的脆弱性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的1974年,黄金迎来首轮暴涨,但狂欢仅持续一年便戛然而止。1975年2月至1976年8月,金价从195美元/盎司跌至102美元/盎司,半年内腰斩。触发因素并非复杂的金融动荡,而是美国通胀的短暂回落与美元信用的阶段性修复。
当经济数据显示美国CPI同比从12%降至7%,市场对滞胀的担忧缓解,黄金的避险溢价迅速消退。这轮熊市虽仅持续18个月,却揭示了黄金的核心软肋:其“避险属性”并非恒定,一旦宏观环境转向稳定,资金会毫不犹豫地流向更高收益的风险资产。当时不少跟风入市的普通投资者,直到下一轮牛市启动时仍未解套。
1980-1999:近20年的漫长寒冬,“硬通货”信仰崩塌
这是黄金史上最刻骨铭心的熊市。1980年1月,黄金价格攀上850美元/盎司的巅峰,彼时全球通胀高企、美苏争霸正酣,黄金被奉为避险终极选择。但美联储时任主席沃尔克的激进加息,成为压垮牛市的第一根稻草——联邦基金利率飙升至20%,强势美元将黄金的货币属性层层剥离。
这场熊市绵延近20年,直至1999年8月才触底250美元/盎司,跌幅高达70%。雪上加霜的是,1999年欧洲央行联合14国签署《华盛顿协议》,宣布未来5年抛售2000吨黄金储备,直接给市场浇了冷水。漫长下跌中,曾经的“淘金者”遭遇毁灭性打击:美国最大的黄金基金SPDR持仓从峰值缩水60%,无数中小投资者在“抄底-被套”的循环中耗尽信心,黄金沦为华尔街无人问津的“过气资产”。
2008:流动性黑洞中的暴跌,“避险神话”瞬间破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黄金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3月至10月,金价从1033美元/盎司暴跌至680美元/盎司,跌幅达34%。这打破了“危机必涨金”的惯性认知——当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流动性枯竭,机构投资者为填补保证金缺口,不惜抛售包括黄金在内的所有可变现资产。
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08年10月单月黄金期货成交量激增200%,但买方多为短期投机者,而非长期配置资金。这场熊市持续时间虽短,却给投资者上了深刻一课: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流动性需求会压倒一切属性,即便是“避险天堂”也可能变成“抛售重灾区”。
2011-2015:政策转向的重击,牛市泡沫破裂
2011年9月,黄金创下1920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距2008年低点已上涨182%。但美联储释放的QE退出信号,成为熊市的开端。2013年“缩减恐慌”中,金价单月暴跌23%,创下1983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
直至2015年12月触底1046美元/盎司,这场熊市累计跌幅达46%。背后是三重压力的叠加:美国经济复苏带动美元指数从74升至100,全球大宗商品熊市抑制通胀预期,新兴市场央行减持黄金储备。对中国投资者而言,这段记忆尤为清晰:2013年“中国大妈抄底黄金”的热潮,最终以多数人被套5年告终,足见追高风险的残酷。
历史不会重演,但应牢记教训
对照四次熊市的基因,当前黄金市场的风险信号已隐约显现。支撑本轮牛市的核心逻辑——美联储宽松预期、美元疲软、央行购金,并非无懈可击:
从政策面看,尽管当前美联储偏鸽,但美国核心PCE仍高于2%目标,若通胀反弹,加息工具并非完全尘封,1980年的利率重击风险仍需警惕。从市场面看,COMEX黄金投机净多头持仓处于历史高位,这种拥挤交易一旦出现情绪逆转,极易引发2013年式的踩踏下跌。从供需面看,虽央行持续购金,但2024年以来美元指数已自低点反弹超5%(数据截至10月初),强势美元对黄金的压制力从未消失。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历史的教训更应转化为行动理性:不要将黄金视为“稳赚不赔”的理财品,其占家庭资产配置比例不宜超过10%;警惕“金价破万”等情绪化言论,1999年的低点证明黄金的下跌空间足以吞噬狂热;避开“买涨不买跌”的惯性,2008年的暴跌显示,熊市往往在最意想不到时降临。
当金饰价格随着现货金价一路走高,不妨回望那些熊市岁月:850美元到250美元的落差,1920美元到1046美元的回调,都曾始于“牛市永无止境”的共识。黄金或许能抵御通胀、对冲风险,但永远抵御不了人性的贪婪与盲目。在追高的脚步停下之前,请记住:每一轮牛市的尽头,都站着历史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