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签字确认,你凭什么把钱转走?!”
广东深圳,刘先生在银行办理转账业务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电信诈骗,立刻要求停止交易,可银行工作人员却告诉他——钱已经转出去了,交易无法撤销!
明明还没有在最后确认单上签字,钱怎么就飞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发当天上午,刘先生接到一个自称是“银行客服”的电话,对方声音甜美,态度专业:
“刘先生您好,我是某银行客服中心,您的银行卡涉嫌洗钱活动,需要配合调查,请您立即到就近网点办理资金冻结手续。”
刘先生一听就懵了:“洗钱?我就是个普通上班族,怎么可能洗钱?”
“先生,这是公安机关要求的,您必须配合!请您马上到银行,我们会有专人指导您操作。”
听起来确实很紧急,刘先生心里七上八下,赶紧请假跑到附近的银行网点。
到了银行,他按照“客服”的指导,填写了转账申请单,准备将卡内的18万元转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资金保护”。
就在银行工作人员准备最后确认时,刘先生突然想起前两天看到的反诈宣传——这不就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吗?!
他瞬间瞪大眼睛,赶紧对银行工作人员说:“等等!我不转了!这可能是诈骗!”
可银行工作人员却平静地说:“先生,钱已经转出去了,系统显示交易已完成。”
“什么?!我还没签最后确认书呢!你们怎么就把钱转走了?!”刘先生当场就急了。
银行工作人员解释:“您刚才已经输入了密码,系统自动执行了转账操作。”
刘先生顿时感觉脑子有点转不过来:“我输密码只是验证身份,又不是同意转账!最后不是还要签字确认吗?”
“先生,您输入密码的那一刻,交易就生效了。签字只是留存凭证。”
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刘先生心想:“18万啊!这是我全部的积蓄!”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银行在客户未最终签字确认的情况下执行转账,是否存在过错?
从银行操作规范角度:
根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银行在办理转账业务时,客户输入正确密码即视为本人确认交易。签字环节主要是为了留存纸质凭证,并非交易生效的必要条件。
从技术流程上看,银行的操作确实符合现行规定。
但是,这起案件暴露出几个重要问题:
根据《民法典》规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对于大额资金转账应当履行提醒义务。本案中,刘先生要将全部存款转到陌生账户,这明显具有诈骗风险特征,银行工作人员应当主动询问转账原因并进行风险提示。
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
刘先生作为普通消费者,对银行业务流程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以为最后签字才是交易确认的关键步骤。银行在办理业务时,应当详细说明每个操作步骤的法律后果,特别是“输入密码即确认交易”这一关键信息。
最终处理结果:
经过多方协调,银行方面承认在风险提示方面存在不足,主动协助刘先生报警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虽然18万元已被诈骗分子快速转移,但通过及时冻结下游账户,最终追回了12万元。
刘先生承担了6万元的损失,银行也因此加强了大额转账的风险防控措施。
3
03深刻教训
18万积蓄,一个密码就飞了,防范意识真的很重要!
这起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电信诈骗手段越来越高明,连银行网点都成了诈骗分子的“作案工具”!
网友对此事议论纷纷:
“输个密码钱就没了?银行这操作也太快了吧!”
“关键是银行工作人员为什么不提醒?18万转给陌生人,这不是明摆着有问题?”
“现在的骗子太狡猾了,连到银行转账都能被骗!”
也有网友表示:“银行按规章制度办事没错,关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
几点重要提醒:
1.任何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的都是诈骗!公检法机关绝不会要求公民转移资金。
2.大额转账前一定要冷静思考,可以咨询家人朋友或拨打96110反诈热线。
3.了解银行业务流程,知道输入密码的法律后果,避免误操作。
4.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要求银行冻结资金流向,争取追回损失。
本案虽然让刘先生损失惨重,但也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宝贵的防骗经验。在这个信息时代,提高警惕性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
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上一篇:银行股回温,重庆银行涨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