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引领未来产业,是脑力与资本最热衷流向之地。
目前,标普500公司中317家已公布业绩,七成公司业绩好于市场普遍预期,比例创2020年疫情以来新高。英伟达无疑是这波“AI淘金浪潮”下最受益的头号“卖铲人”,虽然AI终端应用的盈利前景扑朔迷离,但几乎所有公司都在抢算力,换言之囤英伟达的GPU。
近期,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大关的公司。
在上周三(10月29日)当晚,英伟达股价突破200美元大关,多家投行就在同期宣布上调目标价,美国银行更是将目标价从235美元上调至275美元。这还不算天花板。美国现任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曾任CEO的美资券商坎托证券公司(Cantor Fitzgerald)更是喊出了300美元的目标价。此前该公司在纽约组织了英伟达管理层与投资者的会面,英伟达CEO黄仁勋亦到场。
11月19日,英伟达将迎来财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投行分析师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算力“军备竞赛”、AI应用爆发之际,英伟达的5万亿美元市值并非终点,但更关键的一点是,英伟达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卖铲人”,而成为“AI界的央行”,即用真金白银投资客户(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投资AI云服务商CoreWeave、 Lambda Labs等)。也有观点认为这会加剧AI系统的“金融工程复杂性”,一旦如OpenAI这类庞然大物最终失败,可能会扰动整个系统,但故事没到终局,谁也无法妄下定论。
5万亿市值只是起点?
在今年2月“DeepSeek冲击”下,英伟达股价一度暴跌至90美元附近,然而此后的反弹来得颇为猛烈,超大规模云计算厂商(CSP)继续加大AI资本开支,拼算力之战热火朝天。
OpenAI原应用负责人卡斯(Zack Kass)此前对第一财经表示,技术的发展将加速“模型平价”(model parity),这将惠及更多消费者。英伟达股票早前的“投降式抛售”显示出市场的投机性和对AI认知不足。
在10月28日的英伟达GTC大会前后,多家投行再度调升了英伟达目标价。黄仁勋在华盛顿的GTC大会上,以一场充满美国工业复兴色彩的演讲,向资本市场发出了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英伟达已不再是单纯的芯片供应商,而是下一场工业革命的核心架构师,试图从根本上重塑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和长期价值的认知。在黄仁勋发言后,其股价冲上创纪录高点,市值达4.89万亿美元,次日则突破5万亿美元。
具体而言,提振股价的信息主要在于,英伟达表示Blackwell与Rubin架构的累计营收有望达到5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显著的增长潜力。财务团队进一步澄清,30%的相关产品已发货,且5000亿美元包含网络业务收入。对此,摩根士丹利表示,公司表示具备满足增量需求的供应能力,订单量大概率将持续增长。财务团队还指出,5000亿美元对英伟达而言只是开始——3月GTC大会提及的“年营收1万亿美元”目标仍在推进中,且可能提前到2030年前实现。
在这一背景下,据第一财经了解,较为保守的华尔街投行给出了210美元的目标价,例如花旗和摩根士丹利,210美元对应2025年每股收益6.36美元的33倍市盈率;而更为乐观的投行也大有人在。
美国银行在GTC大会后将目标价提到了250美元,该机构则认为,英伟达展现了业绩在2025年和2026年的“坚实可见性”。接待了英伟达团队三天的坎托证券则更为乐观,直接将目标价从240美元上调到300美元,并称英伟达仍将在当下AI浪潮中的“美国梦”赛道上领跑。
“AI界的央行”机遇和风险几何
不过,英伟达近期也受到了一些争议。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循环投资成为AI行业主线,进一步推升相关股票股价,但也容易滋生系统性风险。其中,英伟达和OpenAI是主角。
自9月初以来,OpenAI宣布了与甲骨文30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与英伟达1000亿美元的投资、与AMD部署6吉瓦GPU的战略合作,以及与博通部署10吉瓦定制AI芯片的战略合作。总体而言,2025年OpenAI签下价值1万亿美元的算力采购协议,向英伟达、AMD、甲骨文等公司采购算力,交易总规模相当于20座核电站能源。
有观点认为,英伟达一直是最活跃的公司之一,利用其闲钱为新一代AI基础设施公司提供资金,同时英伟达也是这些公司的客户,包括云计算公司CoreWeave和 Lambda Labs。
对一些人来说,对供应商资金的严重依赖是潜在不稳定的迹象。科技投资者、微软前高管查尔斯·菲茨杰拉德(Charles Fitzgerald)提到,英伟达已成为“AI界的央行”,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他补充说,从供应商那里获取股权,并用这笔钱来支持进一步的借款,使得AI的繁荣依赖于高度复杂的金融工程。
“他们将如何支付这一切?”查尔斯说,“也许它们真正的价值在于金融工程。”OpenAI并不是唯一一家与供应商达成不同寻常交易的公司。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行业的问题。
对此,摩根士丹利中国股票策略师王滢对第一财经表示,美国团队的研究显示,美国科技行业整体情绪仍然积极,资金将驱动产能与基建升级。通过供应商的股权投资,能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行业快速产能扩张,进而加速AI基础设施建设。
“当然,较高的客户集中度既放大了交易对手的支付风险,也加剧了营收增长的风险,而营收增长最终取决于AI商业化的成功。所以投资人需要对接下来的市场预期兑现和营收质量持续关注,规避风险。”她称。
摩根资产管理国际股票亚洲投资专家团队主管廖卓慧(Regina Liu)则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投资者似乎更愿意为企业未来发展潜力买单,这种情绪导致投资难度加大,需在研究中纳入市场情绪及不确定性因素考量。
AI泡沫论有所夸大
事实上,除了上述AI界的“金融工程”风险,今年以来AI泡沫论时有传出,尤其是随着众多AI相关企业估值大幅攀升,AI建设持续投入巨额资金,AI企业的循环投资模糊了客户、供应商与产能提供商之间的界限等争议扩大化而愈演愈烈。
对此,高盛美国互联网股票分析师埃里克·谢尔丹(Eric Sheridan)指出,“七大科技巨头”中的大多数仍在产生极高水平的自由现金流,进行股票回购并分红,这在互联网泡沫时期极为罕见。不过他承认“AI可能只是尚未形成泡沫而已”。
煜德投资美元基金研究员杜宛忻宜对第一财经表示,美股的泡沫刚刚开始,但目前技术和应用的创新仍未停滞,还需密切关注下游需求放量的速度能否匹配,不宜过早对产业趋势抱以悲观态度。美国大型科技公司的三季报才是美股近期走势的核心影响因素,机构将在三季报期间进一步筛选在产业革命中卡位占优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