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福达
国有六大行2025年三季报近日全部出炉。综合来看,六大行集体交出稳健答卷,主要财务指标持续稳中向好。
从盈利表现看,六大行前三季度合计盈利1.07万亿元,净利润全部实现正增长,业绩有所改善。各大银行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大行营收恢复正增长
前三季度,六大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全部恢复同比正增长,业绩表现有所改善。从净利润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699.08亿元、2208.59亿元、2573.60亿元、1776.60亿元、765.62亿元和699.94亿元,同比增长0.33%、3.03%、0.62%、1.08%、0.98%和1.9%。
广泛的收入来源是盈利的基础,前三季度,中国银行、工商银行营收增速分别以2.69%、2.17%领先;农业银行归母净利润增速来到3%以上,以3.03%增速继续领先,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在1%以上。
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下降
资产质量是衡量银行的“健康指标”,在盈利稳健增长的同时,六大行的资产质量也呈现同步改善,不良贷款率有所改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六大行不良贷款率均较上年末下降,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为行业稳健运行筑牢“安全垫”。
前三季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3% 、1.27% 、1.32%、1.24%、0.94%和1.26%,均较上年末有所改善。
银行三季度报告数据显示,银行业资产质量整体正在转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实现“双降”。从“十四五”期间整体数据来看,银行业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净息差收窄仍存挑战
净息差作为影响银行净利润的核心指标,其变动趋势直接关系行业盈利水平。近年来,受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存款成本相对刚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银行业净息差普遍面临收窄压力,但息差降幅有所缓解。
从具体数据来看,六大行净息差呈现“普遍收窄、幅度分化”的特点。其中,邮储银行净息差为1.68%,较2024年同期的1.89%下降21个基点。净息差不低于1.3%的还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36%、1.30%。其余几家国有大行净息差同比普遍有所下降。
银行业息差已显现边际改善信号,叠加政策支持与行业主动转型,市场对后续息差企稳的预期逐步增强。三季度业绩会上,多家银行管理层回应了“净息差承压”等话题。
中行董事会秘书卓成文表示,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境内银行业机构净息差普遍承压,该行积极把握市场机遇,着力优化业务结构,推动资产负债业务提质增效,努力稳定净利息收入。建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称,净息差下降幅度将逐渐收窄,有信心通过提升经营能力与定价管理水平、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等举措,继续保持净息差在可比同业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