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进口羽绒产业研讨会上,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羽绒羽毛局(IDFB)副主席姚小蔓介绍,进口羽绒羽毛是国内原料市场的重要补充,对保障供应链稳定作用显著。得益于国内加工能力的优化和提升,近年来进口规模呈持续扩大趋势。
来自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的信息显示,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羽绒及羽绒制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羽毛加工大国,全球90%的加工能力在中国。进口羽毛不仅弥补了国内原料市场的不足,还成为调节市场经济的杠杆,满足了境外羽毛加工的需求。另外,随着国内养殖供给结构波动,羽绒原料的稳定性愈发重要。进口羽绒因来源集中、质量可控、批次稳定,近年来在国内市场的占比逐步扩大,成为国内原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显示,去年行业进口总额约13.3亿美元,同比增长35.4%。除了寝具外,其他产品进口量值均有不同幅度增长。羽绒服装和原毛是进口的主要产品,进口额分别占全行业总进口额的71.6%和28.0%。得益于进境羽毛通关监管改革政策,2024年原毛进口量值均有大幅增长,进口量突破4万吨大关。
为更好适应行业结构变化、提升进口原料使用质量,中国羽绒工业协会近年来持续推进行业标准体系完善。姚小蔓介绍,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推动了 GB/T 17685《羽绒羽毛》与 GB/T 10288《羽绒羽毛检验方法》两项标准的修订工作,修订内容的最大亮点是将“粗洗羽绒羽毛”纳入国家技术要求体系。业内认为,这一突破性调整,从清洁度、含氧量、微生物指标、杂质控制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指标,填补了粗洗原料长期缺乏标准的行业空白,为企业采购、质量评估和上下游对接提供了统一的依据。
姚小蔓告诉记者,从东南亚、东欧等地进口的原料毛质优价廉,深受国内羽毛羽绒加工企业欢迎。比如,匈牙利、波兰、捷克、法国等欧洲国家,以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其中,欧洲鹅绒因蓬松度高、清洁度高、绒朵结构稳定,被广泛用于中高端羽绒服、专业户外装备和高品质寝具。可见,消费端的变化也推动进口羽绒羽毛需求增长。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 年羽绒服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鹅绒填充、智能温控、3D剪裁等技术的支付意愿显著提升。户外装备、高品质寝具等品类快速增长,对高蓬松度、大绒朵、高洁净度原料的要求不断提高。许多国内品牌在扩展专业户外线时,更倾向于选择“蓬松度800+”的欧洲鹅绒,在满足轻量化与保暖性的同时兼顾可持续采购需求。
姚小蔓指出,进口羽绒羽毛已成为国内产业链的重要补充力量。随着国内大型加工企业生产工艺的持续优化,粗洗羽绒进入中国后经过清洁、分拣、提升蓬松度等深加工环节,可显著提升原料品质。中国企业在漂洗、分绒、蓬松度调控等方面的技术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全球原料—中国加工—全球市场”的产业格局。她强调,进口原料在稳定供应链、丰富产品结构、提升高端供给能力方面作用愈发突出。
未来,我国羽绒产业将继续深化“优质原料+深度加工+品牌终端”的发展模式,高品质羽绒产品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进口羽绒羽毛将在稳定供应链、满足中高端消费、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记者 史晓菲
来源:消费日报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