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图/某银行App界面
“储蓄卡、信用卡、贷款、收款各一个……手机上到底要装多少个银行App?”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社交平台上,关于“银行App太多了”的吐槽超过了1万条。不少网友认为,为了并不算高频的金融操作,安装十几个五颜六色的银行App没有必要。
今年以来,银行开始“断舍离”。多家银行宣布关停旗下部分App,其中既有国有大行,也不乏头部城商行。这引发市场关注。
从数据上看,今天的银行App可真不少。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的移动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备案自律管理情况通报,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累计有836家机构的2664款移动金融App完成备案。
可以想象,明明是同一个银行,结果借记卡、信用卡、储蓄功能、理财功能都分开到不同的App里,东一个西一个,这给用户增加了不小的负担。
事实上,银行App的存量巨大,和过去几年快速推进的数字化有关。彼时,各家银行推出各种App试图抢占市场,但在今天,这已经不合时宜了。手机App越来越膨胀,人们已经没那么多精力应对过多的App,因此,那些留存低、日活少、功能重复的App还是清理掉为好。
值得注意的是,清理App的不只有银行业,政务App也在快速清理当中。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清理整合各类冗余政务App和工作群超过数百万个。不少地方都开始大力清理分散建设、重复投入、成效不高的App。
这些不同领域的“断舍离”行为,背后有其共性因素:是在数字化不断扩张的当下,选择了一种更理性、更简化的收缩性回归。
这种回归并非退步,而是一种成熟的自省或纠偏——不再以数量和功能堆叠来展示“进步”,而是把效率和体验放到更关键位置。毕竟,只有让操作更轻便、流程更顺畅,数字化的意义才能凸显出来。
当然,关停本身不是目的,提升数字服务的质量才是根本。如银行关停App的一个背景,是不少野蛮生长的App存有风险隐患,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索取权限等。而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超25家银行因隐私问题被监管通报。
但这些问题显然很难随着关停就自然消失——那些银行的“主App”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主App”依旧如此,那么所谓的“关停整合”只是形式变化,风险依然潜伏。因为真正的数字化升级,应当以数据安全为底线,以合规透明为前提,让每一次“减负”都能转化为用户的安心与信任。
同时,App整合之后,各种功能、指示是否能做到清晰易用,也考验着设计与管理能力。如果整合之后界面复杂、路径更长、体验更差,反而会让“减负”变成新的负担。
总之,App“断舍离”不只是一种“甩包袱”,而应当被放到数字服务形态变革的语境中来看待: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集约化、轻便化的方式,让技术真正回归服务本身。只有当银行等单位从“拼数量”转向“拼体验”,这场数字化的“减法”,才能成为推动服务提质升级的“加法”,真正意义上为用户减负。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