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和《印度时报》7月3日的报道,伊朗国防部正在酝酿一场“战机换代革命”——计划放弃原本采购的俄罗斯苏-35战斗机,转而购买中国的歼-10CE。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源于伊朗空军在与以色列F-35I战机对抗中损失惨重,而原定采购的苏-35战机因俄乌冲突导致的交付困境未能如期交货。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伊朗国防部长阿齐兹·纳西尔扎德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防长会议期间,已与中方进行了初步磋商,探讨歼-10CE的采购问题。若交易顺利达成,这不仅意味着伊朗空军将首次装备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还可能成为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
从“俄制依赖”到“中械突围”:伊朗的无奈与算计
伊朗的战机更新计划,实际上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攸关之战。当前,伊朗空军的主力战机依然是30架尚未升级的米格-29,以及35架F-14“雄猫”,其中3架在最近的以色列空袭中被摧毁。此外,还有幻影F-1和F-5等上世纪产物。这些战机在面对以色列F-35I战机的隐身能力和精确打击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更重要的是,伊朗空军缺乏应对超视距空战的能力,更不用说应对五代机的电子战压制。原计划采购的俄罗斯苏-35,原本被视为“救命稻草”。作为“侧卫”家族的终极改进型,苏-35虽然没有隐身能力,但凭借其卓越的机动性、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和R-37M远程空空导弹,足以与F-35I形成“非对称制衡”。然而,俄乌战争的爆发打乱了伊朗的计划:俄罗斯为保障前线作战,迫使苏-35的生产线产能被压缩,交付周期一再推迟。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由于西方制裁而陷入“孤立状态”,其战机的后续维护和弹药供应充满不确定性。对于伊朗来说,将所有的筹码压在俄罗斯身上,无异于将“鸡蛋放进一个破漏的篮子”。
相比之下,中国的歼-10CE展现出更多的吸引力。这款战机是歼-10C的出口型,搭载了中国最先进的航电系统(包括有源相控阵雷达),并且配备了射程超过200公里的霹雳-15中距空空导弹和霹雳-10近距格斗导弹,具备了“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与伊朗并没有地缘冲突,且能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从战机交付、弹药补给到飞行员培训等,几乎可以一站式解决伊朗的后顾之忧。再者,歼-10CE在巴基斯坦的实际应用经验也使得伊朗对其性能充满信心。这款战机在与阵风战斗机的对抗中表现出了不俗的作战能力,这进一步增强了伊朗的采购信心。
400架采购计划的背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有香港媒体报道,伊朗可能会采购高达400架歼-10CE战机,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然而,理性分析之后可以发现,这个数字更像是伊朗在谈判中所抛出的“筹码”,而非一个现实的采购计划。目前,伊朗空军的现役战机总数约为150架,且基础设施(如机场、维护设施)和军费预算(年国防开支为253亿美元)远不足以支撑400架现代化战机的运作。即使《福布斯》杂志预测的“150架采购规模”得以实现,这一计划也将分批进行——首批24到36架将用于迅速形成初步战斗力,后续批次将根据伊朗的资金和技术需求逐步到位。资金问题无疑是伊朗面临的最大难题。以首批36架歼-10CE为例,价格接近15亿美元(包括弹药和培训费用)。若按照400架计算,总金额将超过160亿美元,占伊朗年度国防预算的63%。显然,伊朗不可能一次性支付这笔巨款。此前曾有传闻称,伊朗可能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作为交换,或寻求中国的低息贷款。这样的交易模式并非没有先例——2015年,伊朗曾尝试通过“石油换武器”计划采购150架歼-10,但由于联合国的武器禁运和中方对“石油支付”模式的谨慎态度,该计划最终未能实现。如今,随着伊朗核问题协议的松动,中国可能会对能源合作持更加开放的态度,但“贷款与资源交换”的方案依然需要仔细权衡风险与收益。
地缘政治的深层次考量
除了资金问题,地缘政治因素也对这一交易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向伊朗出口高端武器,一直保持谨慎态度,避免破坏中东地区的军事平衡或触发美国的制裁。虽然中国曾向伊朗出口过无人机和导弹技术,但这次战斗机的转让将是前所未有的“战略级装备”交付。若交易达成,中国必须评估其对与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关系的潜在影响。沙特和阿联酋既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又是美国的盟友。如果这些国家因此转向增加美制装备的采购,这可能会削弱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因此,伊朗需要在“诚意”上做足文章——例如承诺限制歼-10CE的使用范围,或者接受中国对武器出口的附加条款。
对于这个潜在的交易,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深度分析。
注:文中插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