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早春,7个手持铁锹的农民在灵谷寺后山忙碌,他们是在执行特殊任务——挖掘戴笠墓。
带队的老农边挖边抱怨:“这水泥比石头还硬,钢钎打下去直冒火星。”
经过连续七天的开凿,铁锹换了三批,老农们终于破开墓室。
当棺盖掀开时,黄金面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那么,戴笠为何要戴着面具下葬,这背后又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1946年3月17日,南京上空阴云密布,一架C-47运输机在岱山上空盘旋数圈后,突然撞向海拔仅200米的山头。
剧烈的爆炸声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戴笠的传奇人生戛然而止。
当搜救人员找到遗体时,这位“东方希姆莱”已被烧得面目全非,仅凭镶金假牙和残存的左轮手枪才得以辨认。
根据军统总务处长沈醉在《军统内幕》中的回忆:“因尸体已烧得面目全非,临时用黄金打造面具遮盖。”
戴笠的一生,充满了神秘与争议,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局长,他手握重权,行事诡秘,是许多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然而,他的死却充满了谜团,让人不禁猜测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阴谋。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终究淹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蒋介石亲自为这个曾经的心腹爱将挑选墓园,撰写碑文。
他深知这个特务头子坏事做尽,惹得民怨沸腾,生怕有人破坏墓室,特地嘱咐营办人员将墓室修造得“固若金汤”,以免戴笠的仇人将其掘墓开坟、挫骨扬灰!
据南京档案馆藏《戴公雨农墓园图》显示,戴笠的墓地占地有1500平方米,墓冢呈长方形,墓道是水泥建造,十分豪华、气派。
墓前的石桌石凳精美非凡,墓前竖立一块花岗石墓碑,上书“戴雨农将军之墓”。
如此规格在1946年的南京堪称罕见,足见蒋介石对这位心腹的重视。
至少在生哀死荣这方面,做得足够诚心。
但解放后,当地百姓可不想如此好山好水睡着一个杀人魔头,于是便要请这位曾经名闻世界的大人物动一动窝!
戴笠的遗骨被挖出来后,送到了火葬场火化,火化后的骨灰被随便丢弃在水沟中。
这个名震一时的大特务头子,尽管葬入了固若金汤的豪华大墓,但终究难逃历史的审判。
这凄凉又充满戏剧性的结局,又何尝不是一种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今天的戴笠墓仅存残破墓框、断裂墓碑及部分排水系统遗迹,掩映于灵谷寺附近的荒草与竹林中,这些零星的构件,成为这段历史最后的见证。
从权倾一时到魂无所归,戴笠墓的沧桑变迁折射着时代的巨变。
如今,站在灵谷寺无梁殿西侧,只能看到一方青苔斑驳的石桌静卧林间。
而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早已随着紫金山的云雾渐渐飘散……
参考资料
《军统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