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杭州。
没有任何分支网点,没有一名客户经理,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堂”——一张营业执照和一部手机,就能把一笔贷款放进数百万小微商户的账户里。
彼时,网商银行刚刚开业,与微众银行一起,以“纯线上银行”的新模式在中国诞生。它率先提出“310”模式(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重新定义了小微金融的可能性。
随后的十年,这家银行用6800万小微客户的增长数据,验证了“数字化普惠金融”从理念到现实的可行性:小微信贷不必依赖抵押担保,也可以依赖数据;无人工放款不是噱头,而是可以跑通的大规模模式;当数据金融与移动互联网结合,金融服务的边界得以深度下沉。
曾经被视为特例的无抵押数字信贷,如今已经在多数银行的产品线中出现,数字普惠金融不再是少数先行者的专利,而成为行业的共同选择。
但当数字信贷成为普遍共识,AI浪潮席卷而至,普惠金融的门槛也在同步抬高:在这个几乎所有银行都在拥抱“数字化+AI”标签的时代,网商银行如何再次成为“引领者”,而不是“跟随者”?
在刚刚过去的十周年沟通会上,这家银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每一个小微企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CFO”。
这一构想是否能像十年前的“310模式”一样,再次改写行业的普惠格局,不只是网商银行的挑战,也是数字化金融下一轮竞速的破局点。
十年破局
让普惠金融从理想到共识
如果要在中国银行业挑出一个深刻改变小微金融格局的分水岭,2015年无疑是重要的时刻。
那一年初,微众银行在深圳发放了全国第一笔线上信用贷;同年6月,网商银行提出了一个看似激进的承诺:3分钟申请、1秒放款、0人工干预。彼时,“310模式”被不少人视为“理想主义者的冒险”——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凭什么能在大规模中跑通?
它却跑通了。过去十年,网商银行用6800万小微经营者的贷款数据,向行业证明:小微信贷可以不靠门槛、不靠关系,只靠一部手机和真实经营数据,照样实现安全、可持续的信用评估。
在此之前,“普惠”更多是一种写在报告里的愿景。高成本的物理网点、依赖抵押的传统风控、以人工判断为核心的审批流程,把几亿小微商户隔在金融体系的门外。
而数字化的出现,第一次让这个理想有了现实解法——当经营数据、支付流水、供应链关系被转化为风控的“新抵押品”,小微商户不再需要房产证或人情担保,就能获得一笔信用贷款。
它带来的示范效应,远超一家的成就。十年间,曾被视作孤例的“无抵押数字信贷”,逐步成为全行业竞逐的能力标准。线上贷款从边缘试水变成主流模式,无数地方银行、农商行和城商行也相继搭建起自己的数字风控体系,把金融的触角伸向更深的县乡、数百万夫妻店和家庭作坊。
截至2024年底,中国普惠小微信贷余额已超过33万亿元,是2015年的5倍以上,线上化贷款的覆盖面显著提升。
在不少研究者看来,这是一场堪比“工业革命”式的变革:它把金融的边界从物理网点扩展到移动互联网,从有限的抵押资产扩展到无限的数字信用;它让金融第一次以平等姿态走进普通人的经营现场,让“普惠”从理念走向行业共识。
网商银行的探索,成为这场变革的起点,也成为它最具代表性的样本。
再破题
做千万小微企业的AI CFO
在数字信贷模式被主流银行普遍采纳之后,如何在普惠金融上持续突破?如何进一步挖掘新的增长点?如何在金融同质化加剧、监管趋严和小微需求分层的背景下,找到新的差异化路径?
网商银行给出的答案之一,是AI。
在刚刚过去的十周年沟通会上,网商银行提出了新概念——做千万小微企业的CFO。其试图用AI重构对小微经营主体的认知、交付和陪伴。
这种探索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
一方面,传统金融对小微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有限的静态数据上。
即便是无抵押数字信贷,也依赖税票流水、交易数据等“表面变量”,对企业的动态经营和周期性波动缺乏深度感知。
AI的价值,正是在对多模态数据的深度整合: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与上下游的交互强度、资金流的波动规律,都可以通过算法识别和量化,进而对风险和需求作出更精准的判断。
另一方面,小微金融的服务形态本身也在演化。
过去十年,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关系高度“交易化”:在缺钱的时候提供贷款,在有闲置资金时提供理财。
网商银行的构想是,通过AI将这些割裂的节点打通,变成“经营全周期陪伴”。
在这一逻辑下,银行不只是贷款机构,而是一个基于数据的经营合作者——它要介入小微企业从订单获取、资金调度到财务决策的各个阶段,成为某种“数字化外脑”。按照其构想,这套系统要具备三种核心能力:
一是企业经营认知:通过图计算、时序分析等技术,对企业的经营状态进行动态建模,不仅识别其收入和支出,更能感知周期性波动和上下游依赖。
二是行业趋势感知:基于大模型对行业政策、竞争格局和同类企业经营数据的学习,生成个性化的“经营体检报告”,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参考。
三是金融工具匹配:把信贷、理财、票据、保险等产品组合成适配方案,帮助企业在不同时点作出最优选择。
如果这一模式能够跑通,或许意味着银行角色的进一步进化:从资金提供者,到风控中介,再到“经营顾问+金融解决方案”的复合体。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还隔着漫长的验证期。
目前,这一战略更多处于早期试点阶段,少量原型产品在票据管理、AI审批、智能理财等环节落地,尚未形成规模性应用。
即便在网商银行内部,AI也主要作为提效工具——辅助员工识别风险、设计产品、提升营销效率。
在我看来,AI CFO要落地面临的挑战至少包括三重:一是数据稀缺与碎片化:小微企业账目凌乱、经营分散,缺乏足够密度和时效性的数据供AI训练;二是信任门槛:对很多经营者来说,算法提供的决策建议仍缺乏直观可信度,如何在“数字建议”与“人判断”之间平衡,是关键;三是商业可持续性:这类服务能否转化为客户付费意愿,或提升整体交叉销售效率,目前尚无充分证据。
做小微企业的CFO在商业模型上,还远没到规模爆发的阶段。这一设想距离成为主流解决方案,还有不少现实门槛要跨越。
在AI成为各家银行标配的当下,类似的智能风控、智能授信、智能陪伴,已经在数十家银行的年报和发布会上被反复提及。相比“谁先喊出概念”,更重要的或许是:这套“智能化金融解决方案”能否在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场景里找到稳定的价值闭环,而不是沦为又一轮技术叙事的包装。
十年前,网商银行通过“310模式”撬动了中国银行业的数字化浪潮;十年后,它希望用AI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只是这一次,“先行者”能否再度改写行业格局,不只是自身的命题,也是整个数字金融下一场深层竞赛的共同课题。
毕竟,在“AI银行”已经成为全行业口号的今天,真正的竞争不在谁先喊出概念,而在谁能跨越信任、数据、商业模型三道槛,把算法能力转化为可持续的金融价值。
未来十年,是一场比拼耐心、执行力与底层信任重塑的长跑。在这个考卷里,所有人都在答题。或许,真正的分水岭,不是技术力的差距,而是谁能先找到一条“既懂人性也懂算法”的普惠路径。
南方+记者 陈颖
【作者】 陈颖
289财经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