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英国政府为了掩盖一件事情的真相,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件事情需要花费将近20亿英镑来“封口”。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越是想要隐瞒的事情,就越会暴露出来,终于捂了两年的阿富汗泄密案终于真相大白了,为此英防长还公开道歉了。
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它对阿富汗人有什么影响?
是秘密就要付出代价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个秘密的代价,竟然体现在3份沉重的账单上,人命,金钱和信任,人命的账单是最关键的, 这份泄露的数据库,被外界视作塔利班的“杀戮名单”,名单上的每个人,以及他们背后可能多达10万的阿富汗人,从此都要生活在死亡,酷刑或骚扰的阴影之下。
讽刺的是,这之中的许多人曾是英军并肩作战的盟友,阿富汗人原本寻求英国的庇护,却被英国的疏忽推向了更深的深渊。
为了补救,要花费掉巨额的金钱, 英国政府秘密启动了“阿富汗响应路线”,一个耗资巨大的重新安置计划,这个计划已经花掉8.5亿英镑,潜在总成本可能超过20亿,而且这还不是全部。
所有相关的阿富汗安置计划,总开销预计在55到60亿英镑之间,甚至一度有文件显示,5年内的预算高达70亿英镑,并且一场代表千名受害者的集体诉讼即将爆发,索赔金额可能高达2.5亿英镑。
而最难偿还的是信任的账单,绝大多数受害者,在长达近2年的时间里,对自己信息被泄露一事毫不知情,当真相终于公之于众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解脱,而是被彻底背叛的绝望。
为了控制这起灾难性泄密,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种最极端的保密手段,一张覆盖全世界的“超级禁令”,甚至禁止媒体提及禁令本本身,可是却没想到这会引发了一系列始料未及的悖论,越保密反而越危险。
一份独立审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政府这种极力掩盖的姿态,反而增加了这份数据库的神秘感,它在黑市和对塔利班的吸引力不降反增,要知道一个被国家机器拼命守护的秘密,本身就是价值的证明。
纸包不住火
越想控制反而越失控,代号为“Rubific行动”的高度机密任务被启动了,就是为了追回并控制名单,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这份致命的数据,还是被泄露出去了,它被多次传递,据说目前仍由英国和巴基斯坦的一些个人持有,并至少发生过一次为换取巨款的交易。
甚至一名潜在的勒索者也掌握着它,国防部声称没有证据表明塔利班已获得名单,但有未经证实的说法是塔利班已开始利用名单杀人,因为这一个秘密,开启了一场长达近2年的法律拔河。
绳子的一头是强大的国家机器,从之前的国防大臣本·华莱士,到后来的格兰特·沙普斯,他们以保护名单上人员安全为由,坚定地守护着这个秘密,这让整个政府和议会都陷入了沉默。
但是绳子的另外一边是以《纽约时报》为首的媒体联盟,他们坚信,公众有权知道政府的重大失误,以及为之付出的天价账单,这是一场关于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边界的漫长斗争,最终高等法院法官张伯伦吹响了终场哨。
他裁定这张超级禁令制造了一个“审查真空”,它所掩盖的是对一笔“影响重大”的公共支出的政治辩论,这严重破坏了民主社会赖以生存的问责机制,随着法槌的落下,藏着的秘密被强行曝光。
人们都看到了名单上那些面目模糊却命运攸关的人,他们是翻译,是向导,或者是曾为英国效力的普通阿富汗人,可是现在他们唯一的标签是“泄密受害者”,他们的命运被一个国家犯的错误所改写,却当事人还被蒙在鼓里。
当他们得知真相的时候,才发现原本承诺保护他们的国家,却成了将他们推入险境的源头,而在名单之外,是那些制造并守护秘密的人,那名犯下致命错误的士兵或官员,国防部至今未确认其是否受到纪律处分。
而当时的指挥官,海军上将格温·詹金斯爵士,如今已是英国海军的最高统帅, 明明是一个人的错误,却要由成千上万的人来承担风险,一个人的前途无量,映衬着另一群人的生死未卜,这种强烈的反差比泄密本身更令人心寒。
留下很大阴影
超级禁令被解除了,但事件带给人们的阴影并没有散去,它在英国的政治,法律和人道主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治上,新上任的工党政府接下了一个滚烫的烂摊子,新任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被迫在议会就前任政府的“缺乏透明度”公开道歉,并即将面临国防特别委员会的严厉质询。
因为这个案子,开创了英国政府用超级禁令封锁自身丑闻的先例,引发了对公权力边界的深刻反思,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旧禁令刚一解除,法院又应政府要求颁布了一项新的临时禁令,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发布数据库内的具体敏感内容,秘密换了件马甲,似乎又回来了。
因为泄密的事情而产生的ARR安置计划,在帮助了约2.4万人后,现在已经被政府叫停了,理由之一是“对塔利班大规模报复的担忧已减少”, 这就意味着还有约9500名原本可能符合资格的阿富汗人将永远失去前来英国的机会。
但是一个秘密的终结,到底是问题的解决,还是更多问题的开始?对于那些名字仍在那份名单上的阿富汗人来说,曾经被秘密守护的危险,如今却变成了公开的恐惧,而对于英国政府来说,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国家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也希望英国政府能都吸取这次教训。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