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夏日的阳光洒在宁夏西吉县马建乡土窝村的山梁上,35岁的养殖户喜金鹏站在新建的牛棚前,看着40头健壮的西门塔尔牛悠闲地吃草。牛耳上的电子耳标晃动着,记录着每头牛的生长数据;不远处,青贮池里的饲草还有不少,那是2024年冬天储备的“牛粮”。
“7年前,我家只有3头牛,没钱盖牛棚;现在我有两个牛棚,用机器搅拌饲料,挣钱盖了新房子。”喜金鹏笑着说,要感谢的人很多,其中少不了中信银行银川分行的帮扶。
喜金鹏的变化,始于2017年中信银行银川分行驻村工作队的一次走访——而这,只是这家扎根宁夏12年的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的一个缩影。
从“种子”到“大树”的成长之路
2013年,当中信银行银川分行作为首家入驻宁夏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分支机构时,办公楼前的树木才刚栽下。
12年后,这棵“金融之树”已枝繁叶茂:截至2025年5月末,自营存款日均余额126.59亿元,表内一般贷款余额193.49亿元,主要经营指标重返股份制银行前二;累计为宁夏企业提供信贷近千亿元,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从大型企业的项目融资到小微企业的“急难愁盼”,从居民的住房贷款到养老理财,服务网络覆盖全区。
“我们是和银川分行一起成长的。”中信银行银川分行民族南街支行对公团队经理邱梓恒回忆,成立初期,营销团队跑企业、走社区,用纸笔记录客户需求;如今,数字化转型让服务“触手可及”——企业账户开立、小微企业贷款线上审批、普惠金融“秒批秒贷”。
12年里,变的是服务方式,不变的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正如中信银行银川分行负责人所说:“宁夏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企业和百姓的需求在哪里,中信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以“五篇大文章”书写时代答卷
国能宁夏中卫电厂4×660MW机组扩建工程煤场及厂内外输煤系统建安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加紧进行3号管带机、1号煤棚网架安装以及碎煤机室墙体砌筑施工。该工程的安装任务由中电建宁夏工程有限公司承担。
谈及项目推进,该公司总会计师朱磊建坦言:“工程前期需大量资金投入,离不开银行的融资支持。”他记得,在中信银行银川分行的持续助力下,企业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合作领域也从单一融资拓展至多元服务。
“银行不仅逐步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融资成本,还针对我们的实际需求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朱磊建举例道,“比如为项目匹配投标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产品,同时还主动为我们的下游供货商和分包商提供上门普惠金融服务,真正做到了精准对接需求。”
这正是分行做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生动注脚。2025年以来,中信银行银川分行绿色信贷余额15.28亿元,同比增长24.33%;科技金融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六新”产业,余额11.75亿元,增幅近80%;普惠金融惠及118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11亿元,客户综合融资成本降至3.46%;养老金融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1.1万户,入金876.75万元……
从“输血”到“造血”的乡村振兴实践
回到土窝村,变化远不止喜金鹏家的牛棚。曾经的黄土坡上,硬化路通到了每户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夜路,便民服务中心里,村民们正用分行捐赠的电脑查询农产品价格;村民们在检修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青贮收割机,准备为附近养殖户提供饲草加工服务。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中信银行银川分行驻村第一书记葛彬说。2017年以来,中信银行银川分行累计投入129.9万元帮扶资金:捐建便民服务中心、购买农机具、安装太阳能路灯;协调发放扶贫贷款300余万元,新建青贮池67座,培育8家合作社;举办10余期种养殖培训,组织30余名村民外出“取经”,建起“信农书屋”捐赠600余册图书。
数据最有说服力:土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3150元增至2024年的16310元;肉牛存栏量从200头增至950头。“现在,村民们不仅会养牛,还学会了看市场、算成本。”喜金鹏笑着说,“中信帮我们‘扶了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站在12周年的节点回望,中信银行银川分行的故事里,有“宁电入湘”工程、乡村里的青贮池、方便快捷的电子支付,更有无数个像喜金鹏这样的普通人,在金融活水的滋养下,收获了更踏实的幸福。
“金融的根,必须深深扎进这片土地;金融的魂,永远是服务人民的初心。”中信银行银川分行负责人说,未来,中信银行银川分行将继续与宁夏同频共振,用更坚实的步伐,书写金融支持地方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