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政策的隐秘斗争正逐渐浮出水面,美联储内部的降息呼声愈演愈烈,甚至连特朗普曾经固执的强硬态度也出现了急转弯。这场“货币政策之战”背后的原因和逻辑,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美国旧金山联储行长玛丽·戴利在落基山经济峰会上明确表示,预计今年底前美联储将降息两次。她直言不讳地警告,若等到通胀回落到2%再行动,美联储可能就会错失时机,最终损害经济和劳动力市场。与此同时,美联储理事沃勒也发出了类似声音,建议立即将利率从现在的4.25%-4.5%调至3%左右,以缓解经济压力,显然是迫于形势的无奈。
美联储的“投降”,不仅仅是对经济数据的反应,更是对外部政治压力的屈服。在特朗普的强劲施压下,鲍威尔主席不得不在维护美联储独立性与降低利率之间做出艰难选择。特朗普的经济逻辑简单粗暴,每降1个点,就能为美国省下3600亿美元的利息支出,这意味着他手中的牌已经开始变得薄弱,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
而在美方乱象丛生之时,中国则悄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中国已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持仓规模创下新低,降至7563亿美元。同时,中国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却在如火如荼地增加,预计到2025年6月末将达到7390万盎司。这一切都在表明中国正在有条不紊地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并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为何中国宁愿把美债抛弃,却疯狂囤积黄金?答案显而易见:美债的收益率在通胀和美元贬值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且风险愈发明显。随着美国政治不稳定性加大,投资者的信心也在不断松动。与其抱怨不堪的美债,不如为未来买入黄金这一避险资产,这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这一变化并非仅止于中国。全球其他国家央行也在默默进行着类似动作,购金量在2024年达到了历史第二高水平,显示出各国在遭遇美元霸权的情况下,纷纷转向黄金作为潜在的“救命稻草”。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更是指出,当前的局势可谓“世界减一”:美国自愿退出多边贸易体系,其他国家则继续在世贸框架内步伐坚定地向前走。
正如李显龙所言,各国正在悄然适应新的经济格局,探求与美国之间的平衡。美国单边主义的日益孤立,使其他国家不得不在博弈中寻找出路。东盟国家的本币结算、巴阿两国筹建“南美元”,甚至沙特用人民币结算原油量翻倍,这些都是全球经济自我保护机制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