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许多人把头晕、说话不清、肢体麻木当作“年纪大了”“颈椎病”或“疲劳过度”的表现。但你是否想过,这些症状可能是脑梗死(俗称“脑梗”)发出的危险信号?它不仅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更是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患者高达数百万,它高居国民死亡原因首位,更是成人致残的“头号元凶”!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或软化的疾病。简单来说,就像水管被堵塞一样,血管内的斑块、血栓或栓子突然阻断了脑部供血,大脑细胞在几分钟内就会因“断粮”而死亡。
常见诱因包括:
·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堆积斑块,导致管腔变窄)
· 心源性栓塞(心脏内血栓脱落,堵塞脑血管)
· 小动脉闭塞(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小血管病变)
·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房颤等。
脑梗死并非“天降横祸”,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以下人群需特别警惕:
1. 高危人群画像
· 中老年人(尤其是55岁以上)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 有家族史者(直系亲属患脑卒中)
· 长期吸烟者(吸烟者脑梗风险是非吸烟者的2-4倍)
· 三高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 肥胖或久坐者
· 房颤患者(房颤患者脑梗风险是常人的5倍)
2. 被忽视的“伏笔”
· 长期熬夜:每周熬夜3次以上,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33%。
· 情绪波动:暴怒或极度悲伤会使血压瞬间飙升,相当于“抽20支烟”。
· 久坐不动:每天久坐6小时以上,血栓风险是常人的2倍。
· 喝水太少:血液粘稠度升高,血栓形成概率直线上升。
· 忽视“小中风”:短暂性头晕、言语不清可能是预警信号,3个月内发生严重脑梗的概率高达30%。
脑梗死起病急、进展快,症状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异。以下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1. BEFAST法则:快速识别脑梗死
· B(Balance):平衡能力丧失,突然行走困难。
· E(Eyes):突发视力变化,视物模糊或失明。
· F(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 A(Arms):一侧手臂突然无力或麻木。
· S(Speech):说话含糊、不能理解他人语言。
· T(Time):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时间就是大脑!
2. 其他常见表现
· 偏瘫:一侧肢体无法活动或无力。
· 感觉障碍:肢体麻木、刺痛或失去感觉。
· 失语:无法说话或听不懂他人语言。
· 头晕或共济失调: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 头痛、呕吐:尤其是突然剧烈头痛,可能伴随意识障碍。
脑梗死的危害远超想象:
· 短期风险:急性脑梗死可能引发昏迷、脑水肿、脑疝,死亡率高达10%-20%。
· 长期风险:偏瘫、失语、认知障碍、抑郁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经济负担:中国每年因脑卒中造成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2000亿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更可怕的是,无症状性脑梗死(即没有明显症状的小面积梗死)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损伤脑组织,甚至为未来的大面积脑梗埋下隐患。
脑梗死并非“命中注定”,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能显著降低风险:
1. 饮食革命:给血管“排雷”
· 低盐低脂:每日盐摄入量≤5克,减少动物脂肪(如肥肉、黄油),增加植物蛋白(豆类、坚果)。
· 多吃“血管友好”食物:深海鱼类(富含Omega-3)、深色蔬菜、全谷物、水果。
· 控制热量:避免暴饮暴食,尤其晚餐不宜过饱。
2. 运动处方:每天30分钟的“血管锻炼”
· 推荐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
· 频率:每周5次,每次30分钟,靶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
· 禁忌:避免剧烈运动(如马拉松、举重),运动时如出现头晕、胸痛需立即停止。
3. 戒烟限酒:远离“隐形毒素”
· 吸烟:每吸一支烟,血管收缩时间可达1小时,长期吸烟者脑梗风险增加70%以上。
· 饮酒: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半杯红酒),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损伤血管。
4. 管控“三高”:从源头切断动脉硬化
· 高血压:目标血压<140/90 mmHg,需长期服药(如ACEI类药物)。
·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需控制在2.6 mmol/L以下,他汀类药物是核心治疗。
· 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
5. 管理压力:给大脑“松绑”
·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 心理调节:通过冥想、深呼吸、社交活动缓解压力。
· 定期体检:每年至少1次头颅CT/MRI、颈动脉超声、血脂、血糖检查。
如果确诊脑梗死,需在医生指导下综合治疗:
1. 急性期治疗:争分夺秒
静脉溶栓:发病后4.5小时内使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机械取栓: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可在发病6-24小时内通过导管“抓捕”血栓。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再次形成。
2. 一般治疗:稳定生命体征
控制血压:急性期血压不宜过高或过低,需个体化调控。
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缓解脑水肿。
营养支持:保证水分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
3. 康复治疗:重建大脑功能
肢体康复:早期进行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
语言训练:针对失语患者,通过专业康复改善沟通能力。
心理干预:缓解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脑梗死,这场针对大脑的“致命断电”,其恐怖在于猝不及防,其转机在于分秒必争。每一次FAST口诀的及时运用,每一通争分夺秒的120电话,每一次符合指征的溶栓或取栓,都是在与死神赛跑,都是在从残疾边缘夺回宝贵的生命质量和尊严!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识别是生死的分水岭,行动是康复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