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说说2025年6月的上美三国大精,掐指一算,按5本一批,已经是第8批了。
6月发行的三国大精为《落凤坡》《取成都》《单刀会》《濡须之战》《定军山》,册序36-40,还配了一本彩色动画书《芦荡小英雄》。今天我们任务重,闲话稍叙,直接进入正题。
6月大精合影
故事梗概:刘备夺西川路上痛失军师庞统,还包含了著名的黄魏争功。
《落凤坡》只有57年初版有,63年二版分拆到别册,书名从此消失。本次的三国大精以63年二版为主脉络,再拿57版填补,于是恢复了初代内容,共96页。
落凤坡封面,赵白山绘画。坡上多长松树,山高谷深,雾气灰蒙蒙,是伏击的好地方。庞统勒马,问此处地名,土著小兵回答,下一刻,坡上万箭齐发。庞统这般聪明,怎么没有事先打探好地形?一身红袍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吸引了敌兵的目光,成了活靶子。那匹白马就是著名的的卢,今番果然妨主。
内封用纸不同,色调偏黄,山岭葱葱绿意像古画。这幅封面是否原稿?细看兵士面貌身形,不似50年代的作品,兵士们一个个脸色发青,印堂发黑,直觉是20世纪补绘的风格,会不会王万春修修的呢?但对比老版封面,人物位置又没有任何偏差,心存疑惑。
本期连着三本《落凤坡》《取成都》《单刀会》,都是汪玉山画的内页,整套三国中属他画得最多,足有九本,他能保证迅速成稿,品质又尚可,这就能作为大型套书项目的支柱。
江苏阜宁汪家出了不少连环画家,汪玉山就是其中佼佼者,画三国的时候他已年近五旬,是一员身经百战的老将了。
《落凤坡》墨色断断续续的,不知是落笔太轻,还是印制时油墨力度不足。庞统和刘备商议对策的篇幅有点过多,好在神情姿态都刻画较为生动。
张松写信给刘备,他这顶加长型委貌冠,帽子这么别致,加上两瞥翘起的胡子,我们很容易记住他。
汪玉山学习点石斋画报、明清木版画,所以他的人物总是有点偏古风,没有完全改造过来,特别是侧脸的武将,都是同一个模子印出来的。魏延和黄忠争功,怎么表现面对面,二人都能露出面部?汪老选择破坏透视规律实现,看着别扭。
汪老驾驭中景群像能力一般,不过近景个体还是出色的,比如魏延半路上想心事,情绪表现很细腻。
本书补绘页是10和47,这种远景构图,有表现出汪老的优势。
这冷苞一脸脓包样,包括张任的侧脸,总是想起清末民国时代的人物画。
看多了人物画面,适当穿插这种远景,也能开阔观察视角认识战场全貌。
呜呼凤雏,呜呼的卢!可是前军的魏延将军快速旋转宝刀挡住了弓箭,连人带马活着逃回,虽败犹荣。
魏延力抗箭雨
报信、赶路是常见的故事收尾页,承前启后,这次是关平送信,报凤雏的丧,下一回开始就是关平赶到荆州。
故事概要:张飞义释严颜、夜战马超,三爷出尽了风头,诸葛亮计擒张任就显得不那么起眼。
《取成都》封面绘者一说是董天野,一说刘旦宅,但结合面貌特征,比如嘴唇,董天野可能性更大。整个构图有点问题,下方点的火把、灯笼交叠,会有马蹄踩火,马上挂灯的错觉。张飞很大,而马超放在远处很小,不能直观反映故事情节。单说张飞黑人黑马的姿态、袍服是极为精美的。因57版原稿丢失,这幅是63版重绘。
57版封面放在环衬纸上,拿印刷品影印,模模糊糊的,刘璋胯下白马的鬃毛,很像落凤坡的的卢,也是赵白山所绘。封面内容是呈现胜利的果实?还是曲折的道路?57版和63版各有各的精彩。
张飞使激将法,这小兵成了严颜的出气筒,捂着屁股跑出城门,看着就很痛。
《取成都》大量笔墨着力塑造张飞形象,可是张飞每一个幅面孔都有些差异,形象没法保持一致。
一般这种主将的虎皮椅子,老虎头都会露出来,表示虎虎生威,而严颜索性把老虎头直接踩在脚下,他还气定神闲哩。
从上述三图小兵混入张飞大寨、半夜行军,到张飞天神下凡吓住严颜,构图都很妙,挑柴的士兵眼神,寥寥一两笔就把间谍的样子立起来了。我们还可以从张飞斜后方偷瞄严颜呆若木鸡的表情,更有戏剧效果。
到了擒拿严颜几幅,又呆板僵硬,这马和铁马差不多,硬邦邦的没有活力。
严颜义正词严不投降,表情凌然,须发皆动,呼之欲出,画面震撼人心。
一枝松树横过来做近景,而张飞送走严颜为远景,拿次要物挡住主要物,形成一种窥视感,也是大胆的尝试。
张飞体态驼背,刘备为何要裹着包头布?
战场上多人多事,汪老就驾驭不好了,乱哄哄的。
张飞头身比例又乱套,造型不能一致,会让读者跳戏,好像找了个替身上来。
战马超那段,也没有把这个优秀桥段表现好,根本原因还是三爷喜欢频繁“变身”。
《取成都》大精共112页,和63年二版一致,全部原稿没有重绘页。
故事概要:关羽单刀赴会,白嫖东吴一顿饭。
《单刀会》57初版没有,是63版从《水淹七军》中拆分出来64页,又补绘7页,共71页,很薄,这使得著名剧目可以单独成篇。
封面刘旦宅绘画,有印章证明,刘旦宅此时已经摆脱了写实拘谨的画法,人物变得非常飘逸,关羽的白色袍服华贵典雅,配合须发、衣纹随风列列,都表现出刘老超凡脱俗的笔意。如果用一身绿,大面积用绿反而不雅,着白衣蓝帽适合赴宴,是超越演义文本做了合理化改编。这件会不会是曹操送给他的锦袍呢?
前几天大家发现刘继卣的《枪挑小梁王》睚眦吞口装反了,刘旦宅画的关刀就是装正的范例。
《单刀会》内页有了冯墨农一起参与,据说是汪玉山负责主要人物和最后的勾线,冯墨农只负责背景和配角。奇怪的是,只要有冯墨农参与的,画面线条墨色勾勒就很饱满清晰,汪玉山自己独创的断笔淡笔较多。所以我想冯的出的力恐怕不仅于此。
诸葛瑾假哭,背景精巧的梅花屏风、竹影、地毯花纹,都透出画家的匠心。
石狮子格外肥胖,肿得像个大气球,很有喜感。
鲁肃和关羽不像是同个图层的,为什么鲁肃浓关羽淡?
东吴诸将后脑勺图,盔甲画得好可以很出彩,然而发挥却平庸。
《单刀会》内页中规中矩,没有多少出彩之处,恰恰代表了汪玉山先生在整套书中中游荡荡的地位。
本册重绘页:P70。
故事概要:叙曹魏和东吴对峙,互有胜负。
这本大精共150页,被称作史上最全版,是怎么个逻辑呢?
1957年初版,书名叫《威震逍遥津》,113页。
1963年二版,书名改为《濡须之战》,删掉了前面的46页,这46页主要说曹操为了当魏公魏王,逼死荀彧、荀攸叔侄,后来还诛杀了伏皇后全家,这些都是曹老板的污点,当时基于某种考虑都删了。而后的几十年里,原稿也丢失了。
后半本说曹操和孙权的战争,有4页被删(原因不明),再补绘了41幅,丰满了后半本战争细节,于是全书页数变成113-46-4+41=104。这一删一增,令《濡须之战》全篇聚焦于战争,我感觉叙事节奏变得拖沓冗长。
这次大精版,被删的头部46图全部找汤准老师重绘,再拼凑上老版濡须之战104图,这样就有了大精版的150图。有人可能疑问,历史上画过154页(113+41),怎么大精还少了4页?这是因为后半本中,补绘的41图中涵盖了和被删的4图构图高度相似的图,故不纳入大精。
再者,书名为什么从霸气侧漏的《威震逍遥津》转变成平庸无奇的《濡须之战》呢?
魏吴之间展开过为期数年的合肥之战、濡须之战,合肥之战亮点是张辽断桥以少胜多,威震逍遥津,这占了连环画40页;濡须之战有两个重点事件:甘宁百骑劫曹营、周泰舍命救主,共约占60页。不论掐哪一段命名,都无法很好概括整本书的内容,相较之下还是逍遥津比较顺耳。
原著小说也未能捋出一条很清晰的脉络,叙述啰嗦重复,濡须之战,合肥之战都不能给大众深刻的印象,逍遥津张辽用了简单包抄计策,打着打着就大获全胜,缺乏铺垫,甘宁冲营威风了一把,但是这些高光时刻转瞬即逝,淹没在来来回回互有胜负的平淡日常中,远不如虎牢关层层推进扣,有人心弦的威压感。篇幅受限,不展开说,我们看封面。
封面刘锡永,张辽过河拆桥,孙权无路可逃,经牙将提醒,回马助跑,起跳,也是孙权命不该绝,战马的卢附体,呈45°仰射天空,越过河面。孙权紧紧抱着马脖子,如腾云驾雾一般。这段故事传唱度不高,若非熟悉三国的人,很难看封面判断出剧情,甚至猜不到画中的主角。
封二是1979年重绘版本,据说绘者是汪观清,也有说赵宏本的,尚无定论。重绘封面最大问题是孙权肩部后耸了,这时候他应该是紧紧抓住马脖子,除非他是驼子。马匹乍一看还可以,和刘大师的对比,就看出差距,这跳跃的弧度只够过小溪,如果河面这么跳就能过去,张辽还费心拆桥做什么呢。
内页作者是严绍唐,这本前46页稿件丢失,全部是汤准老师重绘,据说他带病和这套稿子死磕了好几个月,效果不错。
孙权带头冲锋,碧目紫髯,矫健有力,具备内圣外王的气场,汤老师临得特别优秀。这里孙权有多潇洒,后面逍遥津就有多狼狈。
这46页里包含了曹孙第一次见面,引发了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这次交手,曹操总是灰溜溜地逃跑。
汤老师临图存在一个问题,刻画人物脸部线条时用了特别尖细的笔,这就导致和人物衣纹、轮廓线条产生很大的割裂感,所以只要画面人物脸部一突出,问题就会放大。而老画家的原稿的粗细是很统一的。相比起此前缺稿的重绘,濡须之战这本临得更好一些。
P50,严绍唐的原稿
上述都是汤准老师临摹重绘的,严绍唐的原页,五官落墨是比较重的。严绍唐也是一位多产画家,他的画通常被连友吐槽民国风严重,我仔细观察发现:线条特别粗犷类似草稿的都是60年代补的41页,而相对精细漂亮的多是59年初版的画面,我们无从查考63年发生了什么让严绍唐功力衰退,只知道不同时期的作品缝合,产生了画面品质的波动,阅读时会有不适感。
以上几幅都是63版补绘的,线条粗硬,人物面部潦草,不精致。
比如吕蒙擂鼓助威,甘宁登城一链砸死主将朱光,这些页面一看就是精品,都是59年认真画的。
张辽力排众议,有决一死战之勇,又有分兵伏击之谋,可谓将才,曹魏五子良将以他为首。
小师桥被拆,这条河孙权视角看起来并不宽,可是兵士都淹死了,甘宁、吕蒙绕着河逃命,他们为什么不学孙权纵马跳过去呢?
甘宁鼓舞士气的演说画面,足足用了五页,过于啰嗦了。
濡须之战后半程也有不错的马战,比如凌统战乐进,两个人都中了冷箭,居然一个都没死。
乐进这厮我看他不爽,被甘宁射中门面,居然还活下来了,有历史光环护体吧?
董袭淹死,陈武被庞德杀死,孙权这次是血亏,后面就是周泰的主场,他反复杀入重围救出孙权。
周泰身上都是伤口,孙权按伤口数请他喝酒,这段也传为君臣佳话。周泰的造型太路人,就只能靠找凤翅盔认他。
总体来说,濡须之战版本变动太大,又是63版补绘,又是46幅新临绘,又是改书名,又是换封面,搞得非常复杂,其中来龙去脉会让连友犯晕。这次上美大精尽力还原,页数多,书厚实,也许就是基于此,贩子们炒作起来,哄抬书价。我觉得要论绘画水平在套书中实在是平平无奇,只能算中下等,加上故事情节零碎杂乱,连友们没必要盲目跟风追涨,能有一本看看得了。
故事概要:蜀汉对抗曹魏的一次关键胜利,虎将黄忠在谋主法正辅助下,斩杀大将夏侯渊。
定军山封面,初版稿子也丢了,韩敏为79版补绘,这幅就是黄忠斩杀夏侯渊,红旗招展,黄忠足够威严,可是刀口没有砍到夏侯渊,只是把他砸到地上,没有颜梅华的《白马坡》封面那么有冲击力。老黄忠蓄力很久,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一刀应该有千钧之力,能连人带马砍成两段的,封面上没有感受到,夏侯渊侧身摔落闪开了致命一击?色彩也有些普通,夏侯渊的着装不像个大将的打扮,粗看就是个盖着蓝布的饭桶。
看封二,正是初版和二版的老封面,交代了人物,场景,右上方明,左下方暗,这种明暗的运用想来不是无心之举,让画面更有层次。定军山风景优美,黄忠心情舒畅,劈开夏侯渊,我认为气势还是老封面更足。
内页是朱光玉画的,他的父亲朱润斋也是著名连环画家,朱光玉自幼丧父,靠反复临摹父亲作品,水平大大提升。这本《定军山》是他个人代表作,耗费不知多少心血,水平很高,也是这批三国中真正的好书,它之所以成不了顶级分册,是封面拖了后腿。
本册重绘页码是6、8、13、21、30、33。还是老问题,重绘的五官部分太细,和整个画面不协调。从张飞和张辽的眼角鱼尾纹能看出端倪。厮杀汉的脸本该粗糙一些。
看《定军山》总觉得透视特别合理,这点隐隐有刘继卣的风采。线条刚柔并济,构图平中寓奇,比如张辽中计刺草人,勒马回身,放马步行逃生,都给人印象深刻。
黄忠盔甲板正平实,副将的配置,脸部也太长。
张颌学乖了,不贪功冒进,死守逃跑,可以保命,不像夏侯渊那样托大。
每一幅之间都连贯又能有变化,看这本书很酣畅,绝大部分画面都值得反复细品,我认为是后半部三国中不可多得的佳作。这幅击杀图,马匹可以再适当上点毛色,让画面更有份量。
多看了他的图就觉得,有黑白灰深浅的画面,比他纯用白描的好看。
这批书很有意思,《取成都》主要画张飞,《单刀会》主要画关羽,而《定军山》就主要画黄忠了。三员蜀汉虎将各自在不同分册中耀眼醒目。
徐晃、许褚、张辽动作整齐划一,跟着曹老板冲鸭。每个人物历历分明,气势如虹,可就有种莫名的喜感,想笑。
曹操的披风和张辽头巾死黑了,这种大面积死黑,会造成视觉的冲击,可以画得或者印得浅一些。定军山可谈可赞的画面太多,这期实在太长了,就不多谈了。以后单开和大家一起细品。
很久没听到朱老的消息,有人说他去世了,也有人说还健在只是失联了。慢慢的,大众只记得朱光玉火锅,而淡忘掉这位了不起的连环画家。
上美搭售动画书已经上瘾,连友们频繁吐槽,这种书单独卖的话我看100本都出不掉。
《芦荡小英雄》无非是划船小孩把无脑鬼子引入芦苇丛缴械,1977年上美影厂的片子,大量的人物左右构图,还有大量模糊的过渡页截图,毫无欣赏和收藏价值。
外封用的是宣传海报的图,画质不错。
内封的字体丑到爆炸。
皮影剪纸风格,一左一右,一左一右,我看着直摇头,不评价了。
写着写着又收不住脚,一开篇就是5000多字,三国新书虽然没有头几批那么热了,还是牵动着不少连友的心,所以我也硬着头皮坚持评测,希望催更的连友帮忙多转发,谢谢了。
6月新书侧面
小歪的更新速度赶不上上美出书速度。这不,7月新书李自成四大精已经堆上来了。小歪的眉头拧成了几字形。
好了,本期就到这里,欢迎大家评论区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