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扬
来源 | 孙扬频道
2025年9月23日,邮储行公布注销邮惠万家银行。
其实,这一点都不意外。
从成立之初,邮惠万家银行注定是发展不起来的。
一家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能够发展好,要么是股东可以放手支持,要么是有可以充分利用的流量,要么是有独特的产品,要么是有别人没有的技术。
这些,邮惠万家银行其实都没有。
邮惠万家银行还从蚂蚁招首席信息官和首席风险官,就指望蚂蚁背景的高管,能够帮助从蚂蚁、阿里生态搞来流量、客户。
其实是一厢情愿,阿里有自己的互联网银行-网商银行,为什么要扶持邮惠万家银行,邮惠万家是邮储行百分之百持股的,又没有阿里的份。
邮惠万家银行在邮储行体系内部真的是尴尬的。
消费金融业务有中邮消金做,小微和农贷有邮储行母行就可以做,线上流量邮储行有网络金融部在经营,实际上邮惠万家和邮储体系内的既得利益体系都是有冲突的。
这就导致,邮储行母行对于邮惠万家银行的支持不会那么坚决,没那么持续。
邮惠万家银行的领导层也十分不稳固。
初任董事长梁世栋出身蚂蚁,在邮惠万家短暂当董事长之后,调回邮储当零售总监,牛新庄辞去非执行董事回总行任副行长,汪航辞去邮惠万家行长职务,回总行任金融科技创新部总经理。
所以,邮惠万家银行的历任领导,都将这里只当成过渡,目标还是会邮储母行升迁。领导都这样将这里当为过渡,下面的员工还会踏实好好干吗?
一朝天子一朝臣,政策朝令夕改,这家银行战略就难以稳固下来,更无人思考长期。
邮储银行科技在六大行里面投入是垫底的,2024年只有123亿元,邮储行是通过邮政集团的人海战术发展起来的,科技的重要性不如人。邮惠万家银行刚成立之初,肯定要建立独立的系统、数据中心,投入巨大,但是邮储母行科技都不足,预算都不多,怎么可能给邮惠万家投入科技呢?
邮储行其实对于资源的管控很严密的,之前邮储行曾经短暂有过邮储生活APP,昙花一现后就下线了,这说明内部竞争很激烈的,对于资源的掌控力度很强的。连总行内部的新APP都无法浮现,邮惠万家这种未来的庞然大物,怎么可能在这种严密管控之下生存下来呢?
邮惠万家的业务是失衡的,2024年,贷款30多亿,消费贷只有2亿多,小微和农贷27亿多,这个比例和百信银行正好是相反的,百信银行是个人消费贷占比83%。
邮惠万家这个信贷结构比例导致,贷款资产难以产生利润和回血。如果没有有实力的流量平台股东,邮储万汇银行也没有网点和线下人员,邮惠万家的客群肯定是来自邮储银行体系,来自邮储体系中下沉的客群,总行怎么可能将好客户给邮惠万家银行呢。
根据业界的分析,邮惠万家有部分通过邮储银行APP导流,也有通过外部渠道中介的导流。一家新兴直销银行,风控肯定是薄弱的,线上小微肯定被渠道中介薅羊毛很深。
不良率6.66%,信用减值4亿多,逾期2亿多,30多亿的贷款资产,资产质量是堪忧的。而且从他们的产品分析来看,需要信用卡和他行贷款经历,就是二贷,这说明邮惠万家银行对自己的风控水平是没什么信心的。
他们的产品包括极速贷(面向农户、灵活用工)、优商贷(面向小微企业、个体)、秒贷(个人消费贷)、中化农资贷,产品的场景化不足。网上对邮惠万家的风控准入门限拆的比较清楚,这说明中介等可能已经找到突破他们的缺口。而且产品体验不佳,需要填写较多的信息。
所以说,邮惠万家地位尴尬,没有股东的流量资源,面临总行的资源部门的强势竞争,领导层只是当成过渡,业务结构不合理,科技投入不足,从一开始,邮惠万家看似带着金钥匙出生,实则在这种环境下,实际上先天就输了。
另外一家直销银行百信银行反而生存下来了,还活的很好,这说明中信银行做直销银行还是很坚持的,做事有恒心,而且能够积极获取股东百度的支持。
业界经常,有恒产者,有恒心,反过来说没有恒心,则无产。
邮惠万家银行,有恒心吗?浪费了监管审批的一个好牌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