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 庞婷)10月16日,北京市召开《北京市关于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会上亮出一系列支撑科技创新的“金融成绩单”。截至今年8月末,全市科技贷款余额已突破4万亿元,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双双领跑全国,成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实金融后盾。
近年来,北京市委金融办聚焦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各项政策举措与试点任务落地见效。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庞婷 摄)
北京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局长曾林峰介绍,北京市扎实推进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是北京市首个获国务院批复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两年多来,各方面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科技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截至今年8月末)。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创试点三项支持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并由海淀区拓展至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北京市成功推动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股权投资试点,目前五家相关公司已达成近530亿元的初步意向基金规模,储备项目120个,其中14支基金已完成设立,落地规模超过130亿元,为全市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股权融资渠道。市级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完善首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意见》,全面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质效。
北京市充分发挥企业上市服务工作专班机制作用,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推动企业上市进程。今年1至9月,北京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包括境内3家、境外8家。同时,聚焦科技企业融资和发展需求,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做优做强。深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和业务创新试点。推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成为新三板全国首批挂牌“绿色通道”合作单位,建立“绿色通道”企业培育库,建立新三板后备企业库。截至10月中旬,北京市累计有7家企业通过绿色通道及公示审核便利化机制在新三板挂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提质扩容与新三板改革同步深化,截至9月底,北京市累计有北交所上市公司23家、城市排名第一,在审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12家(其中创新层206家),城市排名第一。
科技企业股权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北京市研究出台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强化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建立健全PE/VC被投企业服务机制,推动近千家优质被投企业纳入市区两级“服务包”机制。稳步开展“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和“认股权综合服务试点”,截至今年8月,累计完成93单基金份额转让交易,累计交易金额54.69亿元;完成77笔基金份额质押业务,融资规模307.14亿元。推动公募REITs扩容提质,截至今年9月,北京市已发行上市REITs产品15只,募集资金380亿元,发行数量和募资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企业多元融资路径不断拓宽。
近年来,北京已形成较为丰富完善的科技保险体系,在京保险机构广泛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主要涵盖研发责任保险、营业中断保险、首台(套)保险、知识产权保险、人工智能责任保险等业务,充分发挥科技保险的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同时,保险资金以多种形式精准直达科创企业。由中国人寿发起设立的“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已出资41.2亿元,投资项目1445个,涵盖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最近,中国人保在京设立人保启元惠众(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期规模100亿元,服务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
曾林峰表示,科技金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下一步,北京市将会同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以《实施方案》为指引,持续优化科技金融政策环境,扎实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着力满足各类创新主体在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中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强大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