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外交圈出了个挺罕见的事儿:德国外长瓦德富尔本来都定好10月26号开启上任后的第一次访华行程了,结果出发前一天突然说不去了。德媒直接用“没有个人想见到他”做标题,把这事儿闹得挺难看。德方给的理由是“没安排够会谈”,这话听着就虚——这么高级别的外交行程,早该敲定好见面人员和议程了,哪能临了才说“没安排够”?明眼人都知道,是他自己访前的表态太“作”,把中方惹得不高兴了。

要说瓦德富尔这趟行程黄了,完全是他自找的。出发前他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样子,对着中国指手画脚:一会儿说要跟中国谈稀土管制、半导体出口的事儿,一副施压的架势;一会儿又扯俄乌冲突,暗示中国得为乌克兰和平“负责”,好像中国帮俄罗斯似的;最让人不能忍的是台海问题,他嘴上说“德国坚持一个中国”,转头就留了个“尾巴”——说“一中怎么实施,得德国自己定”,还反对“用武力改变台海现状”。
这话说得就太滑头了!明摆着是既想占“坚持一中”的名头,又想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哪能吃这一套?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早就把话挑明了:世界上就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唯一的、不能改的事实;光说“维护台海现状”却不反对台独,根本就是纵容台独!中国的红线划得清清楚楚:经贸合作能谈,甚至能好好谈,但国家核心利益碰都不能碰,瓦德富尔正好踩在了红线上。
所以中方也没给什么好脸色:原本只安排了王毅外长见他,其他高层根本没计划接见。德方一看这接待规格,觉得“不划算”,干脆就临时撤了行程。其实这哪儿是“排期问题”,根本是德国对华政策自己乱了套——瓦德富尔跟他前任贝尔伯克一个样,一边知道离了中国的市场和供应链不行(德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稀土是汽车、电机、高科技产业的命根子,全靠从中国进口),一边又想拿价值观、地缘政治压中国,既想做生意又想挑事儿,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瓦德富尔这一撤,最着急的是德国经济界。他这次随行带了不少“关键人物”——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负责人、稀土进口企业代表,本来是奔着谈关键矿产合作、稳住供应链来的。要知道德国车企现在正处在转型关键期,电驱、新材料都离不开中国市场,失去这次高层沟通的机会,耽误的可是真金白银的窗口期。还有之前荷兰抢了安世半导体,导致全球汽车供应链断了,德国每辆汽车要装几百枚这种芯片,替代产能又跟不上,车企本来指望这次访华能找找解决办法,结果全泡汤了。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内部的反应:执政联盟里的社会民主党直接批评瓦德富尔,说他这事儿“发了不良信号”,对改善中德关系没好处;反对党绿党还瞎起哄,说“是中国取消了见面”。最离谱的是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居然放狠话要“报复中国”,说要是跟中国谈不拢,就用“最后一招”——联合欧盟用“反胁迫工具”,搞贸易限制、削减知识产权、限制投资这些。可他们也不想想,欧盟现在经济本身就不景气,德国更是五年里每年有2000多亿欧元流到海外,企业都在往中国、美国跑,真跟中国“脱钩断链”,欧盟扛得住吗?
这事儿还把德国总理默茨后续访华的计划搅黄了,现在全笼罩在阴影里。中方其实早就把话说明白了:高层交往不是筹码,想拿这个换中国在原则问题上让步,根本不可能。台湾问题不是德国国内政治表演的工具,要么就好好说一中原则,别玩“自定义”的文字游戏;要么就别谈,别浪费大家时间。

说实在的,这事儿也给中德关系提了个醒:大国交往就得稳重、理性、务实。德国要是还想跟中国好好合作,就得摆正态度——别总想着教中国做事,别碰中国的核心利益。经贸归经贸,别往里面掺政治私货;想谈稀土、汽车、新能源这些合作,就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方案,别光说漂亮话。要是还像现在这样,一边想赚中国的钱,一边又挑中国的刺,那路只会越走越窄。毕竟朋友可以谈,但红线不能碰,这个道理,德国该早点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