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重庆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青岛银行五家头部城商行陆续交出三季报成绩单。在银行业净息差筑底企稳的行业背景下,这五家区域龙头的表现出现了什么样的分化?
重庆银行逆袭,成都银行失速,城商行净息差普承压成都银行:昔日优等生的"三季度烦恼"
作为西部城商行的标杆,成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61亿元,同比增长3.01%,归母净利润94.93亿元,同比增长5.03%,但光鲜的累计数据难掩单季疲态,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4.91亿元,同比下滑2.92%,归母净利28.76亿元仅微增0.17%,较去年同期11.27%的增速大幅回落。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0.68%,拨备覆盖率433.08%,虽仍处于高位,但较2024年末下降46.21个百分点。市场测算其净息差1.45%,较上半年微降0.03个百分点。
重庆银行:逆势增长的"西部黑马"
重庆银行在三季度交出了五家银行中最亮眼的增长答卷。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4%;归母净利润48.79亿元,同比增长10.19%,增速在五家中遥遥领先。单季来看,三季度营收40.81亿元,同比增长17.38%,净利润18.02亿元,同比增长20.49%,增长动能持续强劲。
风险管控同样可圈可点,不良贷款率1.14%,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48.11%,较上年末上升 3.03 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2025年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59%,较上年同期下降0.02。
宁波银行:稳健经营的"标杆样本"
以财富管理见长的宁波银行延续了一贯的稳健风格,其2025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549.76亿元,同比增长8.32%;归母净利润224.45亿元,同比增长8.39%,营收和净利增速双双突破8%。单季数据显示,三季度营收178.16亿元,同比增长9.19%,净利润76.73亿元,同比增长8.71%,增长的稳定性强。
宁波银行资产质量保持行业领先水平,不良贷款率0.76%,连续12个季度维持在这一低位;拨备覆盖率高375.92%,较2024年底下降了3.5个百分点。净息差1.76%,与上半年末持平,环比微升4个基点,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企稳,印证了其资产负债管理能力。
南京银行:规模突围下的"结构阵痛"
作为长三角的头部城商行,南京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19.49亿元,同比增长8.79%;归母净利润180.05亿元,同比增长8.06%,"双增"态势稳固。但季度间波动明显,三季度单季净利润54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较二季度的10.6%有所回落。
业务结构呈现鲜明特征,利息净收入25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5%,占营收比重达60.1%;但非利息净收入167.4亿元,同比下降11.6%,占比降至39.9%,中间业务转型遇阻。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0.83%,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313.22%,保持了较好的风险抵补水平。净息差为1.46%,较上半年有所下降。
青岛银行:区域深耕中的"稳中有忧"
青岛银行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0.13亿元,同比增长5.03%;归母净利润32.68亿元,同比增长4.27%,增速在五家中垫底。单季表现相对平淡,三季度营收33.5亿元,同比减少0.22%,净利润9.27亿元,同比增长13.9%。
资产质量呈现"一升一降"态势,不良贷款率1.1%,较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是五家中不良率最高的银行;拨备覆盖率269.97%,比上年末提高28.65个百分点,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弱化。净息差1.68%,较上半年的1.72%小幅收窄,但收窄幅度已较前期显著放缓。
重庆银行对公、宁波银行财富驱动高增长,南京银行利差掉队
从前三季度营收增速看,五家银行呈现明显的梯次分布:重庆银行以10.4%的增速领跑,宁波银行(8.32%)和南京银行(8.79%)紧随其后,青岛银行(5.03%)和成都银行(3.01%)则表现落后。
净利润增速的排序与此基本一致,重庆银行(10.19%)、宁波银行(8.39%)、南京银行(8.06%)组成第一阵营,成都银行(5.03%)和青岛银行(4.27%)则相对滞后。
这种分化背后是业务驱动力的差异。重庆银行的高增长得益于对公业务的强势突破,其公司贷款同比增长15.3%,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对公业务的高定价能力有效对冲了利率下行压力。宁波银行则依靠"大零售+财富管理"的双轮驱动,在保持息差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收入的稳步增长。成都银行的增速放缓则暴露了对区域经济的过度依赖,三季度成都制造业PMI小幅回落,直接影响了信贷需求和资产收益。
五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样形成鲜明对比,最高的重庆银行(1.14%)和青岛银行(1.1%)与最低的宁波银行(0.76%)相差0.3个百分点。
拨备覆盖率的差距更为悬殊,成都银行和宁波银行分别以433.08%和375.92%的水平遥遥领先,而重庆银行的248.11%虽仍符合监管要求,但在五家中垫底,且呈下降趋势,风险缓冲空间持续压缩。
在银行业净息差临近拐点的背景下,五家银行的息差表现可圈可点。宁波银行(1.76%)息差水平相对较高,青岛银行(1.68%)和重庆银行(1.59%)紧随其后,南京银行以1.46%的息差垫底,成都银行则没有披露。从变动趋势看,宁波银行和重庆银行实现息差持平,青岛银行收窄幅度放缓,只有成都银行和南京银行仍在小幅下行。息差表现的差异源于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不同。例如,宁波银行通过优化贷款投向,截止2025年三季度其对公贷款增速为30.83%,保证了收益的同时又控制了风险。
除利息收入之外,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银行转型成效的关键指标。宁波银行凭借财富管理业务的深厚积淀,非息收入为154.8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12.3%,成为稳定收入的重要支柱。
南京银行则出现了"偏科"现象,利息净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非利息收入为167.42亿元,同比下降11.6%,暴露了其中间业务转型的瓶颈。重庆银行同样如此,其2025年第三季度非利息收入为5.59亿元,同比下降27.6%,主要系2025年前三季度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27.6%,成为业绩增长的主要短板。青岛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为28.74亿元,同比下降10.72%,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2.32亿元,同比下降3.52%;由此可见大多数城商行仍具有较强的业务结构单一性,中间业务明显存在能力短板。
成都银行财报后股价重挫5.7%,重庆银行逆势涨2.1%
财报数据的差异直接映射到股价表现上,在三季报密集披露的10月27日至30日期间,五家银行的股价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行情。
素有"城商行三好生"之称的成都银行,在10月29日披露三季报后遭遇股价重创,当日收盘下跌5.74%,成交额达22.27亿元,换手率3.07%,创下年内单日最大跌幅;10月30日收盘,下跌至16.86元,跌幅为1.23%。这场大跌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三季度业绩的"变脸":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增速近乎停滞,与市场预期的8%增速相去甚远。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资产质量的微妙变化。不良率结束连降、拨备覆盖率下降,让投资者担忧其在西部经济复苏放缓背景下的资产质量承压。有股民在网上表示:"最看重的就是成都银行的稳健,现在这份财报让人心里没底了。"
重庆银行在10月28日披露三季报后,股价逆势上涨2.11%,报10.67元,成交额2.39亿元,换手率1.2%。而在此前的10月24日,由于市场对区域银行的普遍担忧,其股价曾下跌1.36%,这种先抑后扬的走势,反映了业绩超预期带来的估值修复。
一位资深股民向巴伦中文网表示,“市场对重庆银行的认可不难理解。在城商行普遍增速放缓的背景下,10%以上的营收和净利双增长堪称"稀缺资源"。此外,重庆银行在发布三季报的同时推出分红计划,利好股价。”重庆银行高增长并未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不良率下降、拨备率上升的成绩也成功打消了投资者对"增长质量"的疑虑。
宁波银行在10月28日披露三季报后,股价表现相对平稳,当日收盘27.75元,微跌0.9%;10月29日继续小幅下跌0.54%,收于27.60元;10月30日微涨0.43%至27.72元。这种平淡表现背后,更像是是"符合预期"带来的市场反应。
南京银行在10月27日披露三季报后,股价连续两日小幅波动,累计跌幅不足1%。从更长周期看,年初至10月27日,其股价累计上涨8.4%,与净利润增幅基本相当,但大幅跑输上证指数11个百分点。
这种"跟涨不跟跌"的表现,折射出市场的复杂心态,一方面认可其8%的稳健增长和0.83%的低不良率;另一方面担忧其业务结构的"偏科"。非息收入下滑意味着转型遇阻,过度依赖利息收入又将面临息差下行的长期压力。
青岛银行的股价表现与其业绩一样平淡。在10月20日至24日的交易周,其股价仅上涨0.98%,成交额持续低迷。10月30日,其港股股价上涨0.94%,报4.29港元,市盈率仅5.42倍,处于五家中最低水平。
市场的冷淡反应源于其"无亮点",增速垫底、不良率最高、拨备率最低,既没有重庆银行的增长爆发力,也没有宁波银行的稳健确定性。对于这类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区域银行,投资者更倾向于"用脚投票",导致其估值长期处于低位。(本文首发于巴伦中文网,作者|李婧滢,编辑|蔡鹏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