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是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重要课题。柳林县穆村镇堡上村坚持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服务前移,创新推行“党建+积分制”管理模式,以“积分银行”为载体,通过“服务换积分、积分兑实惠”的良性循环,将基层治理从“村里事”转变为党群同心参与的“共同体”实践,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走进穆村镇堡上村的积分超市,货架上日用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正熟练地为村民登记积分、办理兑换。这样的场景,如今已成为村里最鲜活的日常图景。“积分银行”的创新实践,让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为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堡上村将基层事务分类量化,形成清晰的积分获取体系。按照“10积分=1元钱”的标准,村民参与环境治理、文艺活动、乡村大食堂帮工等事务均可累积积分,积分可在全村范围内兑换生活用品、抵扣食堂餐费,还能在产业园区换取农产品。具体来看,加入环保小分队参与河道沟道整治,每次可得400积分;参加村文艺队的节日演出或文化下乡活动,每场能获300积分;在乡村大食堂帮厨送餐,每次可积50至300分;就连参与邻里矛盾调解、协助政策宣传,也能获得相应奖励。
“积分来得容易,用处也实在。打扫卫生、参加演出都能积分,兑成东西能省不少家用,这个平台真是办到了我们心坎上。”堡上村村民张宏俊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大伙的共同心声。
“积分银行”推行以来,村民参与热情持续高涨,不少人已累积数千积分。积分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实惠,更让村庄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道路愈发洁净,公共区域井然有序,党群关系愈发融洽,村民的共治意识显著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
为确保积分管理公平公正,村党支部专门组建由村干部、村民代表构成的积分统计小组,对积分获取情况实时记录、定期公示,村民可随时查询个人“积分账户”。在村食堂,报出姓名即可用积分抵扣餐费,便捷高效的兑换方式赢得村民广泛赞誉。
“积分兑换不是目的,关键是引导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堡上村党支部书记贾永明一语中的。这一机制犹如杠杆,精准撬动了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积分银行’的核心,是用正向激励推动村民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穆村镇堡上村“积分银行”负责人强志琴介绍,通过将乡村治理的“软任务”转化为可量化的“硬指标”,既让村民在参与中得实惠,也为基层治理注入“润滑剂”,凝聚起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合力。村里还计划拓展积分应用场景,将其与评先评优、政策扶持等挂钩,让小积分发挥更大效用。
“积分银行”的落地,把纷繁复杂的乡村事务标准化、具象化,让基层治理有了可操作、可检验的具体抓手,是乡村治理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柳林县政协副主席、穆村镇党委书记王彦民表示,穆村镇党委将进一步完善“积分银行”制度,因地制宜在全镇推广这一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打造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从环境整治到文化活动,从邻里互助到村务参与,柳林县堡上村的“积分银行”以小切口破解大课题,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了生动实践样本。(记者 王洋)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