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的吊灯下,特朗普举起香槟杯,与五位中亚领导人谈笑风生。这场名为“C5+1”的峰会看似一场外交盛宴,实则是一场围绕关键矿产的无声战争。就在11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在特朗普的“亲自撮合”下,将本国最大钨矿项目的70%控股权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美国私营矿业公司Cove Capital。这份协议价值数十亿美元,而此前与中国企业接近达成的合作被彻底推翻。表面上是商业合作,实则是美国以政治手段切断中国关键矿产供应链的精准狙击。

钨矿在军事领域的地位堪比“工业血液”——熔点高达3422摄氏度,硬度接近钻石,是制造穿甲弹、导弹发动机和航空涡轮叶片的不可替代材料。全球80%的钨产量长期由中国主导,而美国国防部早已将钨列为“致命依赖”战略物资。特朗普政府此次出手,绝非偶然。根据彭博社披露的协议细节,美方不仅控股七成,还要求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JSC Tau-Ken Samruk让出管理权。更值得玩味的是,协议签署时机紧随特朗普与中亚五国领导人的晚餐会后,白宫甚至明示托卡耶夫“选边站”:接受美国条件,或失去西方的贷款和防务支持。
哈萨克斯坦的妥协暴露了中亚国家的生存困境。这个拥有全球30%钨储量的国家,经济上依赖中国(对华贸易占其外贸总额40%以上),政治上却不得不看美国脸色。托卡耶夫的“中立”姿态在特朗普的施压下不堪一击,而美国则借“矿产多元化”的幌子,将资源争夺包装成经济合作。峰会期间,特朗普高调宣布与乌兹别克斯坦达成千亿美元投资协议,涉及航空与稀土;美国公司Wabtec更是拿下哈国42亿美元铁路订单。一套组合拳下来,美国试图用资本开路,在中亚复制其在拉美锂矿、非洲钴矿的布局。

中国企业的出局早有预兆。路透社曾报道,多家中国企业与哈方谈判数年,项目一度接近收官,但特朗普政府以“非常规手段”介入,硬生生扭转局面。美国打着“供应链安全”的旗号,本质是构建排除中国的军工材料闭环。白宫文件中直言不讳地将此事称为“摆脱对中国关键矿物依赖的胜利”,而哈德逊研究所的报告更赤裸裸地指出:中亚的稀土、铀、天然气是“美国优先资源”。这种将资源政治化的操作,已然掀起一场以矿产为武器的新冷战。
不过,美国的重拳未必能撼动中国在中亚的根基。历史证明,信任体系比资源更难夺取。中国与中亚的铁路、电网、油气管道已交织成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融合远超单一矿产能比拟。美国可以买下一座钨矿,但难以复制中国与中亚邻国间长达三十年的互信。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专家所言,中亚国家更倾向以“C5+1”整体身份与大国周旋,而非彻底倒向某一方——这种平衡术本身就是对美国野心的制约。
特朗普的矿产攻势看似凌厉,实则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焦虑。五角大楼报告多次警告“中国断供钨将瘫痪美国军工”,而白宫试图用短期交易填补长期供应链漏洞,无异于饮鸩止渴。中亚的矿山遍布沙漠与山脉,开采成本高昂,且当地政局稳定性存疑。美国若以为靠资本控股就能高枕无忧,恐怕低估了资源民族主义的反弹。相比之下,中国选择继续深耕中亚的交通、能源与数字基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战略耐心,反而更可能赢得长久博弈。

资源之争从来不只是商业博弈,更是国家意志的较量。美国拿下哈萨克斯坦钨矿,像极了19世纪列强瓜分殖民地的场景;但今天的国际规则已变,单纯的资源掠夺难以持久。中国需要警惕的并非一两座矿山的得失,而是美国能否借矿产联盟重构全球供应链秩序。下一次,战场或许是稀土,或许是铀矿——但核心永远是:谁能为资源国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价值。特朗普的香槟杯碰得响亮,而真正的答案,终将写在中亚的沙漠与铁轨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