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副总理克林拜尔访华前夕的强硬言论,着实让人嗅到一丝不合时宜的荒诞感。这位即将随行的经济高官公开扬言,若中国让中欧贸易关系恶化,欧洲需准备报复措施。此番表态距离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因不当言论被迫取消访华行程仅过去十余天,仿佛柏林的政治精英们患上了某种集体失忆症。

纳格尔的威胁与其说是对华施压,不如说是德国自身焦虑情绪的投射。当下德国经济正陷入技术性衰退,制造业产出连续下滑,曾经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大众汽车两大主力工厂濒临停产,保时捷第三季度利润暴跌99%,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德国工业体系的脆弱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纳格尔选择在德国副总理寻求与中国修复关系的敏感时刻发声,这暴露出德国政府内部对华政策的分裂与矛盾。
瓦德富尔的前车之鉴本该让德国官员学会谨言慎行。十月底,这位外长在计划访华前公然炒作台湾问题,声称德国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将“自行决定实施方式”。这种试探中国红线的行为立即引发中方强烈反应,最终导致其访华行程在临行前48小时被迫取消。事件发生后,瓦德富尔不得不在11月3日主动请求与王毅外长通话,再次确认德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这场外交风波已然证明,对中国核心利益进行挑战只会让德国自身陷入被动。
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纳格尔言论所暗示的底气。数据显示,中国在今年1月至8月重新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盈利一度占其全球利润的30%,过去四十年累计从中国获得约1300亿至1500亿欧元利润。梅赛德斯-奔驰在华累计利润接近2000亿欧元,中国是其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些数字背后是德国工业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的现实,任何试图与中国“脱钩”的言论都无异于经济自杀。
安世半导体事件完美诠释了何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荷兰当局在美国施压下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中国随即对关键半导体材料实施出口管制。这场政治操弄直接导致德国汽车产业陷入供应链危机,因为安世半导体提供的芯片元件渗透了德国汽车制造业的各个环节。约三分之一欧洲汽车供应链企业独家依赖安世半导体,切换供应商需要数月甚至数个季度的重新认证。德国政府对此事的反应却令人费解——不是批评荷兰的蛮横做法,反而指责中国的反制措施。
中国反制德国无需动用稀土这张王牌。尽管欧洲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90%以上,但中国在供应链上的优势远不止于此。从汽车零部件到工业半成品,从电子产品到机械设备,德国众多产业都依赖中国供应。安世半导体事件已经表明,中国只需对特定领域实施精准管控,就足以让德国工业感受到切肤之痛。更不必说中国本身也是德国产品的最大市场之一,双边贸易关系的恶化对德国的伤害将远大于中国。

德国部分官员的认知似乎仍停留在十年前。他们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带来的巨额利润,一边却幻想能够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中国指手画脚。这种思维定式与当前国际力量对比的现实严重脱节。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技术升级能力,还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快速进步。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的成功、舰载机训练的突破,这些军事科技的成就只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侧面反映。
德国经济模式正面临结构性挑战。失去俄罗斯廉价能源供应后,德国工业成本急剧上升;全球供应链重组浪潮中,德国过度依赖外包生产的弊端暴露无遗。德意志银行研究部数据显示,德国工业产值较2017年峰值下降20%-30%,被该行首席经济学家称为“二战结束后最严重的一次下滑”。在此背景下,德国最需要的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加强合作,而非进行无谓对抗。
纳格尔的言论反映的是整个欧盟对华政策的混乱。法国马克龙政府近期也威胁动用欧盟《反胁迫工具法案》对中国施压,却忽视了自己财政赤字率高企、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的窘境。2024年法国推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结果中国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制直接打击了法国酿酒业。这些案例共同表明,欧盟国家在对华政策上缺乏战略自主性,容易受意识形态驱动而非国家利益引导。
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此次访华本应是修复关系的契机。按照计划,他将在11月17日至19日率团访华,参加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和党际交流。德国社民党前议会党团主席米策尼希明智地指出,德国应与中国进行平等对话而非采取说教式政策。然而纳格尔的挑衅性言论为这次访问蒙上了阴影,让人怀疑德国政府是否真的从瓦德富尔事件中吸取了教训。
国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对等交往。中国始终敞开对话大门,王毅外长在与瓦德富尔通话时明确表示欢迎其“适时”访华。但这种开放姿态不等于无原则的妥协。中国在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坚定不移,任何国家都不要指望能够一边损害中国利益,一边又从对华合作中获益。

德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中国的关系。行业分析指出,未来五到十年主导市场的汽车类型正是当前在中国最流行的车型。德国企业想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深化与中国的合作,而非跟随美国的政治指挥棒起舞。对那些仍然沉迷于“教训中国”幻想的德国政客而言,是时候清醒认识21世纪的国际现实了。
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相互依赖的现实面前,任何虚张声势的威胁都显得苍白无力。中国有足够的手段和耐心应对各种挑战,关键是德国是否能够展现出一个成熟经济体应有的理性和远见。副总理克林拜尔的访华行程能否取得实质性成果,将取决于德方能否真正放下身段,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与中国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