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湖南株洲一患病老人在银行取款过程中不幸离世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尽管银行与家属就“是否告知上门服务”各执一词,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一位重病老人被繁琐的业务流程“折腾”,最终在金融服务窗口前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这一悲剧不仅是个体家庭的剧痛,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中公共服务适老性的深层矛盾——当3.1亿中国老年人逐渐面临行动不便、认知障碍等困境时,金融机构的服务机制是否做好了托底准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9月发布权威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金融服务作为养老保障的“最后一公里”,容不得任何“技术性冷漠”。当银行窗口的玻璃不再成为阻隔代际冰冷的隔离墙,当每一次服务响应都能传递制度的温度,或许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社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