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广州报道
今年3月,在深交所候场的三家银行东莞银行、南海农商银行、顺德农商银行因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IPO 申请被变更为 “中止”。这是三家银行两年内第三次因同一原因中止审核。
6月30日,南方财经记者从深交所官网获悉,东莞银行、南海农商银行已更新财务资料,审核状态由 “中止” 变更为 “已受理”。不过,截至记者发稿前,顺德农商银行仍处于“中止”状态。
事实上,三家银行IPO候场多时。东莞银行、南海农商银行和顺德农商银行早在2019年就递交了招股书,但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相关动态一直备受市场瞩目。
募集资金用于提升资本充足水平
据招股书,东莞银行拟募集不超过7.8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5%;南海农商银行拟募集不超过13.15亿股,占发行后总股本比例不超过25%。 两家银行均表示,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以提升资本充足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
从监管指标来看,截至2024年末,两家银行资本充足水平较为充足,各项指标符合监管要求。截至2024年末,东莞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3.93%、10.31%、13.93%;南海农商银行则分别为16.15%、13.52%、13.52%。两家银行的上述三项指标较2023年末均有上升。
东莞银行表示,随着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与监管底线的缓冲空间偏小,面临较大的资本补充压力。为更好地满足监管要求,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该行有必要在自身留存收益积累的基础上,通过外部融资适时、合理补充资本,进一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南海农商银行也表示,该行资本补充渠道主要来源于利润留存等内生性资本,但受制于同业竞争加剧、息差收窄、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对外帮扶等因素影响,盈利保持稳定压力加大,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亦相应减弱。为满足该行长期稳健发展的资本需要,有必要进一步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建立持续资本补充机制,以奠定该行未来业务发展的基础,解决发展中的资本瓶颈问题。
从业务定位来看,东莞银行、南海农商银行均是深耕本土业务的地方性银行。东莞银行成立于1999年,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6727.30亿元,存款余额 4384.24亿元,贷款余额3655.53亿元,其中超六成贷款投放于东莞地区。
南海农商银行前身为南海农村信用社,于2011年底完成改制并挂牌。截至2024年末,该行资产总额 3316.90亿元,存款余额2344.29 亿元,贷款余额 1685.29亿元,约90%贷款集中于佛山市南海区。
中小银行密集发行“二永债”补血
近年来,中小银行A股上市整体进程放缓。自2022年1月兰州银行上市后,A股再无银行成功IPO,部分银行相继撤回申请或转向港股上市。
另一方面,在资本充足率承压背景下,除上市募资外,“二永债” 作为常见的外源性补血工具,更受中小银行青睐。例如,东莞银行于今年2月获广东金融监管局批准发行不超过40亿元(含)人民币的资本工具,并于5月发行了基本发行规模为22亿元的永续债。
据企业预警通统计,今年上半年,合计有33只中小银行二永债披露发行公告,规模1545.6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二级资本债584.6亿元,永续债961亿元。
从公告时间分布看,中小银行二永债发行节奏呈加速态势。其中,今年1月仅1只永续债发行,规模30亿元;3月4只二永债,规模增长至208.6亿元,4月10只558亿元,5月6只规模345亿元,6月12只规模404亿元。
从发行主体看,今年上半年,城商行为中小银行二永债主要发行人,合计有22家披露发行二永债,规模合计1481亿元,占中小银行发行总量的95.8%。
此外,近期还有日照银行、西安银行、稠州商行、兰州银行、秦皇岛银行等多家银行发行资本工具获批,显示中小银行正加速募资“补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随后3月30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集体发布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的公告,并于近期相继完成定增。业内人士认为,防风险背景下银行资本补充进程在加快,随着四家大行资本补充方案落地,其核心一级资本得到极大增厚,可至少支撑未来五年增长。相应地,预计未来大行对“二永债”的发行需求将相对减少,中小银行“二永债”发行规模将继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