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阜康市滋泥泉子镇南泉中心村的“养殖基地”已泛起微光。
六十多岁的饲养员丁青年提着饲料桶走向鹿舍,22只梅花鹿踏着碎步聚拢而来,隔壁围网里,200只红嘴雁扑棱着羽翼发出“嗒嗒”的啄食声,远处54只鸵鸟则将脖颈探出围栏——这幅畜禽欢腾的景象,正是南泉中心村在党支部引领下探索特色养殖的鲜活注脚。
2025年1月,阜康市富源金泉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由南泉中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葛文军等7名党员牵头组建,以“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助力发展特色养殖,成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千里取经引“珍禽”:从传统养殖困境到特色珍禽破局
“刷抖音刷出个致富路,这事搁以前谁信?”南泉中心村下南泉片区村党支部书记程进疆的笑声里带着几分感慨。2024年底,程进疆在短视频平台偶然刷到东北梅花鹿养殖的内容,“鹿茸、鹿血、鹿皮全是宝”的介绍让他眼前一亮。
彼时,南泉中心村的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不小挑战。2023-2024年间,粮食市场行情不佳,村民们辛苦种植收获的粮食,却未能带来预期的收入,卖粮所得大幅减少。而牛羊养殖业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市场价格如遇 “寒冬”,牛肉羊肉价格大幅下跌,众多养殖户因此遭受损失,经营状况陷入困境。
“必须找条新路!”南泉中心村党支部迅速形成共识。
2025年3月,在滋泥泉子镇党委组织下,程进疆带领党员干部远赴吉林考察。“在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西部的养殖基地,我们亲眼看到鹿茸切片能卖上高价,鹿血酒、鹿皮制品供不应求。”程进疆回忆,“人家一只鹿的综合收益抵得上我们养十只羊。”
程进疆为记者介绍合作社养殖的特禽品种。刘丽姗 摄
考察团带回的不仅是养殖技术资料,更是破局的决心——4月8日,合作社投入11.5万元从吉林引进22只梅花鹿(20只母鹿每只4500元,2只公鹿每只12500元),同期还引入300只田园鸡、60只鸭子、140只狮头鹅等特禽种苗,形成多元化养殖矩阵,一场由党支部主导的产业变革就此拉开序幕。
为何选择这些“稀罕物”?滋泥泉子镇党委副书记魏磊道出深层考量:“南泉中心村民有几十年养殖牛羊的基础,鸵鸟饲料和牛羊相近,技术迁移成本低;红嘴雁抗病力强,适合粗放管理;梅花鹿虽属特种养殖,但全身产业链长,效益空间大。”
基础好,成本低,效益高,更关键的是村子紧邻高速路,为未来产品外运和发展“高速经济”打下了基础。此外,合作社8名社员每年各入资3万元,村集体年入资18万元的资金结构,也为产业起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
精细养殖稳根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学管护体系
首批梅花鹿入栏那天,饲养员丁青年既兴奋又忐忑。“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养过这‘金疙瘩’,生怕出点啥岔子。”
不过,丁青年的担忧很快有了应对办法。合作社迅速建立 “专业指导 + 群策群力” 培训体系,邀请养殖专家现场指导,还建了养殖技术微信群。丁青年遇到难题,就在群里向专家和有经验的养殖户 “问诊”,他的笔记本记满养殖要点:鹿茸得在春分后割取,割完还得敷消炎药;鸵鸟雏鸟要喂钙粉,不然容易得软骨病……
然而,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就说首批鸵鸟养殖,由于前期管理经验不足,收益远未达到预期。程进疆回忆道:“当时心里真着急,但镇里很快给我们匹配了养殖专家。专家一来,调整了饲料配方,增加钙粉和豆粕比例,防疫也从‘有病才治’变成‘定期免疫’。嘿,你还别说,现在鸵鸟苗三个月就能长到80斤!”
饲养基地养殖的鸵鸟。刘丽姗 摄
引进珍禽只是第一步,“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管理模式才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合作社由村集体控股51%,合作社及村民占股49%,9 名成员包含党员与村民代表,保证发展方向与村民利益一致。
党员们纷纷当起“宣传员”,挨家挨户给村民讲解入股政策。程进疆说:“三黄鸡小苗8-10块引进,喂三个月玉米麸皮,成本40块,能卖80-100块。规模搞大、思路拓宽,不愁没钱赚,入股的人自然多。”
养殖户马建国一开始还在观望,直到看到239只田园鸡出栏,收益达到2.588万元,他立马心动,“能从合作社分红,可比自己养牛省心多了!”当即决定入股。
同时,合作社推进基地建设。下沉干部和村干部搭建饲料棚、鹿舍、鸡舍等基础设施。主干道两侧,他们将木头自制花盆、废弃轮胎刷漆改造成特色花盆并种上绿植,1.3173公顷的养殖基地成为乡村风景线,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也为乡村旅游发展埋下伏笔。
双线拓销谋长远:从“提篮叫卖”到品牌化布局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我们南泉的红嘴雁,吃的是玉米麸皮,喝的是山泉水!”南泉中心村村委会委员、到村工作大学生张燕在“阜康金泉特禽珍品铺”抖音直播间里略显生涩地介绍产品。没有专业团队指导,她只能利用完成村上工作后的零碎时间开播。尽管如此,两个月前在橱窗上架的梅花鹿相关产品和土鸡,已经吸引了不少关注目光,让大家看到了线上销售的潜力。
线下销售同样稳步推进,南泉中心村采取 “小批量快销” 的策略。程进疆介绍说:“我们不搞囤货,养成一批就卖一批,这样资金回笼快,风险也小。” 鹿茸、鹿皮等产品直接供应给乌鲁木齐的药材商和皮革厂,红嘴雁和三黄鸡则走进了周边饭店和农户的家门。这种灵活的销售方式,让南泉中心村的特色养殖产品迅速打开了市场。
而南泉中心村的发展蓝图,远不止于此,村党支部正谋划着更为宏大的规划。一方面,计划投资扩建养殖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产业。“游客能来看梅花鹿剪茸,住民宿吃农家菜,临走再带点鹿血酒当特产。”魏磊透露,滋泥泉子镇正规划在高速路口建设货车停靠点,配套特禽特色餐饮和住宿,打造“高速服务区+养殖观光”的综合模式,让南泉中心村成为旅途中的热门打卡地。
饲养基地养殖的梅花鹿。刘丽姗 摄
另一方面,产业链延伸也被提上日程。南泉中心村初步打算建设鹿茸初加工车间,开发鹿血酒、红嘴雁肉干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按照预期效益测算,300只田园鸡预计可收益3万元,200只红嘴雁能带来2.4万元收益,54只鸵鸟可收益2.7万元,梅花鹿相关产业收益可达13.52万元,再加上鸵鸟蛋、鹿茸等其他产品,总收益预计将超过26万元。
从党支部牵头尝试特色养殖,到如今村民们踊跃入股参与;从单一的养殖模式,逐步发展为集养殖、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模式,南泉中心村的“三驾马车”正满载着全村人的希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加速驰骋,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课堂——“发现·记录大美新疆”实践成果 马艳、刘丽姗、刘子萱、祁秀花、孟凌 沄、赛尔江·胡乃、任玟企、贺翔宇、马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