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民营银行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民营银行立足普惠金融战略定位,依托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商业互补发展、错位竞争,成为推动经济与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民营银行经营发展仍延续明显的“二八效应”,以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头部机构的规模与效益具有明显的“断层优势”,而队伍中的“腰部”和“尾部”机构则面临资产质量承压、盈利能力下降、资本补充与监管压力加剧的局面。民营银行在第一个十年实现了“从无到有”,站在下一个十年的起点,如何做到“从有到优”,还需总结经验,内省革新,持续完善造血输血功能,逆势而上,做大做强。我们始终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
资本规模集约分化,头部领航尾部承压
民营银行资本规模持续扩张,头尾部机构分化趋势特征明显。2024年底,我国19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共计21467.74亿元,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资产规模同比增速高达9.39%,显著高于同期银行业6.5%的平均水平。共有5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达千亿元,它们分别为微众银行(6517.76亿元)、网商银行(4710.35亿元)、苏商银行(1375.54亿元)、众邦银行(1235.31亿元)和新网银行(1036.29亿元)。其中,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资产规模均突破4500亿元,两家“头雁”机构资产规模合计高达万亿元,远超其余17家银行资产规模总和,持续领跑民营银行业,具有明显的“断层优势”。而5家千亿元级别的民营银行资产规模总额达14875.25亿元,占民营银行业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69.29%。新安银行、振兴银行等七家尾部银行资产规模均不足500亿元。故民营银行整体资产规模集约分化趋势显著。就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增速而言,仅亿联银行(-21.15%)、三湘银行(-10.46%)与振兴银行(-2.35%)资本规模均呈负增长态势,其中,亿联银行与三湘银行资产规模降幅均大于10%的水平。其余16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则呈不断扩张的趋势,其中,共有5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高于10%,分别为微众银行(21.7%)、裕民银行(21%)、苏商银行(17.92%)、华瑞银行(16.05%)与民商银行(12.7%)。故资本规模集约分化,头部领航尾部承压是我国民营银行资本规模发展的典型特征(见图1)。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1 2024年各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及增速
高息揽储难以为继,精耕普惠特色突围
民营银行存贷款增速放缓,资产端与负债端承压明显。在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周期、监管政策收紧与需求收缩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民营银行存贷款规模增速呈持续放缓的发展趋势。2024年底,19家民营银行的存款总额共计15604.15亿元①,较上一年同比增长9.5%,明显低于2023年12.92%的增速水平;贷款总额共计达13141.28亿元②,较上一年同比增长6.47%,明显低于2023年17.94%的增速水平。2024年民营银行业整体经营压力加剧。
从资产端看,受制于“一行一点”的经营布局,民营银行通常采用“高息+线上”的吸储模式,但是由于线下网点少、线上渠道窄、品牌知名度低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加之利率下行周期、监管政策收紧、压降负债成本要求与大型商业银行业务下沉的综合影响,高息揽储的方式难以为继,该种吸储模式正在遭受巨大的挑战。这导致我国民营银行获客与揽储压力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2024年共有12家银行存款规模同比增速放缓,其中亿联银行、三湘银行、振兴银行、蓝海银行与新网银行降幅尤为明显。从存款占负债的比重视角观察可知,我国民营银行负债结构有所改善,对同业负债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除裕民银行(68.33%)、苏商银行(67.4%)、民商银行(66.32%)和新网银行(62.66%)4家民营银行外,其余15家银行存款占比均在70%以上(见图2、表1)。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2 各家民营银行存款规模及增速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披露2023年年报,无法测算2024年与2023年同比增长率,图中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存款规模及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表1 各家民营银行存款与贷款情况
从贷款端看,民营银行旨在向小微企业、社区与“三农”领域提供贷款服务,深耕普惠金融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形成相互补充、错位竞争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为提升经济发展质效贡献自身力量。然而,目前我国民营银行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行业形势。其一,在经济下行周期,小微企业、低收入等群体市场信心不足、自身需求下降导致有效信贷需求被压缩,贷款意愿降低。其二,由于宏观经济增速承压,基于经济预期与风险考量,民营银行自身的贷款意愿降低。其三,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实施信贷市场下沉战略,进一步挤占了民营银行的发展空间。故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其中,亿联银行(-27.55%)、新安银行(-13.7%)、三湘银行(-13.27%)、蓝海银行(-6.7%)富民银行(-5.81%)的贷款规模出现收缩,呈负增长状态。除众邦银行(19.7%)、苏商银行(12.08%)和振兴银行(5.06%)3家银行贷款增速相较上一年增速有所增长外,其余银行增速均低于上一年的增速。众邦银行秉承“破堵点、攻难点”战略宗旨,聚焦先进制造业、绿色经济及小微普惠等重点领域,创新推出产业链贷、供货贷等专项产品,拉动贷款增速由2023年的6.45%跃升至2024年的19.71%。苏商银行坚守普惠初心,发挥差异化优势,下沉基础市场发放产业链贷款,取得了贷款增速不降反增的喜人成绩。因此,深耕精耕普惠金融市场,是民营银行突出重围,创造贷款奇迹的重要法宝(见图3)。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3 各家民营银行贷款规模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2024年与2023年同比增长率,图中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贷款规模及增速。
盈利能力分化明显,增收不增利现象凸显
银行盈利能力“二八效应”明显,部分机构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在盈利能力方面,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两个“头部”民营银行在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维度实现了“断层式”领先,而民营银行的“腰部”和“尾部”机构盈利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承压明显,继续延续着明显的“二八效应”。2024年民营银行整体盈利水平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底,18家民银行行营业收入共计929.5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93%,净利润共计187.74亿元,同比下降11.66%③。民营银行业整体呈现出营业收入增加、净利润下降的格局。
营业收入方面,微众银行(381.28亿元)与网商银行(213.14亿元)营业收入共计594.42亿元,占民营银行业的比重高达63.63%,其余银行营业收入规模均不足64亿元。民营银行业营业收入总规模的三分之二来源于两家头部银行。华瑞银行(41.31%)、客商银行(20.2%)、新网银行(16.07%)和网商银行(13.71%)等9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呈增长趋势,规模持续增加。此外,蓝海银行(-39.42%)、锡商银行(-26.74%)、新安银行(-22.47%)等其余9家银行营业收入规模出现收缩,其中蓝海银行营业收入规模下降最为严重。民营银行业营业收入规模分化趋势十分明显(见图4)。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4 2024年各家民营银行营业收入及增速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图中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变化情况。
净利润方面,微众银行(109.03亿元)、网商银行(31.66亿元)占民营银行净利润总额的比重高达74.9%,远超其余民营银行净利润总和,且占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反观其他民营银行,净利润水平均不足12亿元。华瑞银行(316.98%)、武汉众邦银行(26.17%)、苏商银行(10.18%)等9家民营银行净利润水平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中华瑞银行的表现尤为突出,其净利润增幅高达316.98%,与2023年相比利润激增超3倍。这主要归功于华瑞银行的精细化管理与业务创新,通过削减非必要开支、严控运营成本实现降本增效,并同时推出联合贷创新业务模式,打开了利润增长空间。吉林亿联银行(-521.43%)、三湘银行(-59.88%)、蓝海银行(-47.86%)等9家民营银行的净利润收缩,大幅下滑。其中,亿联银行净利润骤降,亏损共计5.9亿元,跌幅高达521.43%。业务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单一方合作与股东危机综合引发亿联银行业绩剧烈下滑(见图5)。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5 2024年各家民营银行净利润及增速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图中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净利润及同比增速变化情况。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民营银行普遍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其中,2024年网商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1%,其净利润却同比下滑24.67%;无独有偶,新网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率为16.7%,净利润却同比收缩19.7%;金城银行营业收入增长幅度为0.81%,其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7.64%。亿联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47%,但其利润同比降幅却达到了惊人的521.43%。由此可见,民营银行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问题。究其原因,民营银行在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之间尚未形成有效平衡。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信贷规模的扩张及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的推动,而利润下降却反映了银行在业务结构、风险定价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短板。部分民营银行对定价相对较高的消费贷业务依赖性加强,面临的不良贷款率攀升压力加剧,从而导致拨备计提大幅增加。此外,为抢占市场份额,部分民营银行提升获客成本,加之科技投入的刚性支出,都促使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资产质量承压明显,资本补充压力加剧
回顾2024年,从内部来看,民营银行业务处于加速发展周期,而风险管理体系机制建设、风险预警及防控能力的提升速度未能全面跟进;从外部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承压态势仍在延续,民营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及消费信贷等信贷资产质量受到较大影响。综合导致了民营银行资产质量承压,资本补充压力加剧的局面。
不良贷款率方面,上升趋势明显。截至2024年S底,民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54%,显著高于上一年同期水平(1.42%)④。民营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226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13.57%,其中,次级贷款余额为83亿元,增长幅度最大,为33.87%,可疑类与损失类打款余额分别为94亿元和49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63%和10.91%。其中,锡商银行(83.82%)、亿联银行(72.05%)、民商银行(60.67%)等8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攀升,由此可知不良贷款率抬升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尾部。而以众邦银行(-13.29%)、三湘银行(-5.71%)为首的共10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同比有所下降。综合来看,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业资产质量明显承压,2025年民营银行应重点关注资产质量提升、信贷风险管控这一艰巨任务(见图6)。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6 各家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不良贷款率同比增速,此处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变化情况。
拨备覆盖率方面,依然存在较强的分化特征。2024年民营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为210.58%,同比下降7.56%,但高于同期商业银行208.13%的平均水平⑤。我国民营银行贷款风险抵御能力仍有待增强。客商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水平为422.7%,同比上涨39.75%,其拨备覆盖率水平与涨幅均处于民营银行首位,微众银行(302.9%)、众邦银行(267.29%)拨备覆盖率水平紧随其后。而亿联银行拨备覆盖率水平为153.02%,降幅高达102.68%,逼近150%的监管红线,处于民营银行业末位水平。反映了亿联银行在资产质量管理与风险控制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与压力。此外,以客商银行和苏商银行为代表的7家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水平有所上调,表明其风险防控意识不断增强;而锡商银行与民商银行等11家银行拨备覆盖率水平则呈下降趋势,风险抵御能力水平有所下降。其中,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积极推动拨备覆盖率回归合理水平,从而增强其信贷投放能力,向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见图7)。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7 各家民营银行拨备覆盖率及其变化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拨备覆盖率同比增速,此处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及其变化情况。
资本充足率方面,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24年18家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平均水平为12.74%,相较上一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且民营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低于同期商业银行15.74%的平均水平⑥。反映了我国民营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加剧。其中,新安银行与众邦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分别为24.87%和10.67%,分别居于首位与末位,且共有17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14%。微众银行(1.32%)等7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实现了同比上升,富民银行(-7.37%)等共10家民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同比下降,众邦银行保持在10.67%的水平不变。此外,富民银行、金城银行与三湘银行由于受业务快速扩张及不良贷款增加导致计提的减值准备增加等因素影响,资本充足率下降最为显著(见图8)。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图8 各家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及其变化
注: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2024年资本充足率的同比增速,此处仅展示了其余18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及其变化情况。
精准聚焦普惠金融,深耕特色树立标杆
民营银行始终秉持着“服务小微”的初心与市场定位,持续探索并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与创新,通过特色化经营与差异化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与传统商业银行错位竞争的发展道路,有效地弥补了小微金融服务的短板,持续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持续深耕普惠金融业务,推动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2024年民营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从已披露数据的11家民营银行来看,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共计5205.72亿元,同比增长8.5%。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分别为2384.31亿元和1990亿元,位居前两位,且二者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占11家民营银行总余额的82.46%,远远高于其他民营银行的同期水平。其中,微众银行2024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例首次突破50%。此外,11家民营银行中,除亿联银行与民商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出现了同比下降趋势外(降幅分别为59.3%和13.57%),其余9家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均实现了同比增长。其中,锡商银行与华通银行增速分别高达22.66%与22.56%,显著高于其他银行(见表2)。
数据来源:各民营银行年报 表2 各家民营银行普惠小微余额及增速
坚定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银行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与客户需求,持续践行自身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发展之路。微众银行成功推出我国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粒贷”,建立了“风险可控、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更好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探索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数字普惠小微金融差异化道路。截至2024年,微业贷已经遍布我国30个省份和地区,服务客户累计达580万,夯实了微众银行的普惠服务根基。与此同时,微众银行不断强化供应链金融稳链、强链的作用与功能,从轻量化的数字供应链金融模式出发,聚焦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业与半导体等战略重点行业,提供差异化的行业解决方案。2024年与供应链金融达成长期合作的品牌伙伴共计达500余个,并为30万余家供应链上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此外,微众银行加大在绿色、养老金融及碳减排领域的布局力度,其中,“爸妈版微众银行财富+”养老金融产品备受青睐,2024年老年群体资产管理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网商银行则对“大雁”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进行AI能力全面优化升级,以帮助不同行业及产业链环节小微客户获取资金支持,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4年末,该系统已搭建了涵盖医疗、建筑等9个产业方的产业链图谱共142个产业链子链,可识别2100万个上下游小微企业,覆盖全国31个省市和地区。网商银行于2024年推出了“电商通”产品,帮助平台、店铺电商商家统一管理店铺账户,降低账户管理难度,节约转账成本。目前,每3个商家就有1个在使用该产品。同年该行还推出了“布谷鸟”智能普惠理财系统,小微资金预测大模型对不同群体资金流预测准确率高于95%,可使资金利用率提升10%,大幅提升了小微客户投资收益。民营银行特色化差异化的经营发展之路,为小微企业等长尾群体的发展注入了金融活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内省破局砥砺谋进,标本兼治稳健行远
在宏观经济复苏承压的背景下,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在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压力加剧:负债端,随着存款利率普降,“高息+线上”的吸储模式遭受严峻挑战;资产端,主要依靠消费信贷与小微企业贷款,抗风险能力弱。这些因素综合导致2024年民营银行业出现了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负债成本居高不下,不良贷款率攀升与资产补充压力加剧的局面。笔者就这些现象背后存在的本质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如下。
民营银行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与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业务相对单一,传统业务模式承压。由于民营银行主要依赖消费信贷和小微企业贷款,错位选择风险较高的下沉客户群导致风险积聚,受我国宏观环境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水平较弱。其二,物理网点较少,品牌影响力不足。由此导致吸收存款和拓展业务时存在一定困难,会造成负债成本过高等问题。其三,客户黏性不足。在消费金融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双重挤压的情况下,使民营银行获客成本居高不下。其四,资本补充压力加剧。部分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严重制约了业务扩张能力。其五,股东频繁更替,股权结构缺乏稳定性。股权结构频繁变动会导致管理层和业务团队变动,影响银行战略规划与经营运作。其六,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方面存在短板,难以充分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
此外,合规经营是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基石,能够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然而,2024年我国民营银行在稳健发展、合规经营方面风险增加。监管部门披露的信息显示,2024年共有10家民营银行被监管机构开出处罚罚单,罚没金额共计3807.09万元。处罚金额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小至20万—30万元,高则超千万元。2024年罚没金额约是2023年(根据监管机构披露的数据,2023年民营银行合计罚没金额为1926.06万元)的两倍,罚没金额出现了大幅增长。具体来看,微众银行、亿联银行与网商银行被罚没金额均超700万元,位居前三,共计占年度罚没总额的75.66%。其中,微众银行由于违反账户规定、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等5项违法行为,收到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开出的千万罚单——合计1387万元,排在民营银行首位,暴露了其合规经营风险。亿联银行主要因其违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规定等原因,被处以758.34万元的罚款,位居第二。网商银行则由于违反审慎经营原则等问题,被罚没735万元。其余民营银行的罚没金额相对较少。从民营银行被处罚所涉及的主要违规事实来看,贷款违规仍是监管机构的监管重点。截至2024年,民营银行中除了裕民银行以外,其余银行均收到了来自监管机构开出的处罚罚单。故合规经营、审慎发展仍然是民营银行经营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见表3)。
资料来源:Wind 表3 2024年各家民营银行的罚单情况汇总表
展望
十年前,乘着改革的春风,民营银行由“梦想照进现实”,19家民营银行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成立,通过聚焦普惠金融、数字化赋能,走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2024年,在经济复苏承压的大环境中,我国民营银行整体呈现营业收入普遍增长,盈利能力分化明显,整体资产质量承压、不良贷款率攀升,风险防控薄弱的局面。站在新十年的拐点,民营银行还应坚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道路,不断实现创新发展,同时加强风险防控,行稳致远。
第一,探索“变”与“专”的破局之道。“变”是指对传统模式的突破与改变;“专”是指在专业领域做细、做深、做实。以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头部机构,可重点尝试谋求“变”之道,通过探索财富管理等多元化发展模式,开发智能化服务系统、开拓海外市场等方式寻求突破。“腰部”和“尾部”银行则需要在“专”上下功夫。重点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深耕垂直领域,精耕链式、小微金融产品,开发和完善不同客户群综合金融服务,拓展客户渠道,在细分市场中做深做强。
第二,强化场景服务与科技赋能。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强民营银行线上服务水平与能力,与目标产业场景与消费场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客户的精准获取与批量营销。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延伸至全链路提供场景数字金融解决方案,为科创企业成长赋能。
第三,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监管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风险防控体系,是支撑民营银行可持续发展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通过机器学习技术与大数据等方式,建立与完善风控平台,在获客、贷前、贷中、贷后等环节建立评分模型、反欺诈模型及预警模型,实施全面化智能化的风控管理,从而有效地识别、控制与防范风险。
注:①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故此处计算其余18家民营银行存款总额及增速。2024年裕民银行存款余额为131.02亿元,19家民营银行存款余额共计15735.17亿元。
②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故此处计算其余18家民营银行贷款总额及增速。2024年裕民银行贷款余额为121.01亿元,19家民营银行贷款余额共计13262.29亿元。
③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无法计算2024年营业收入与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此处采用了其余18家民营银行数据。2024年裕民银行营业收入为4.72亿元,净利润为976.27万元。
④由于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此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及其增长率均根据其余18家民营银行数据计算。2024年裕民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04%。
⑤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此处拨备覆盖率及其同比增速采用其余18家银行数据计算。2024年裕民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60.72%。
⑥由于裕民银行未公布2023年年报,此处资本充足率及其同比增速采用其余18家银行数据计算。2024年裕民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12%。
作者:毕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