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枚库存导弹重获新生,台海战场迎来“白菜价”饱和攻击
俄乌战场上,导弹消耗的数字让人心惊肉跳。俄罗斯打了三年,发射了超过2600枚导弹,最高估计甚至达到7000枚。每一枚现代化导弹都烧钱如流水,伊斯坎德尔M导弹一枚就要300万美元。
乌克兰那边更惨,GDP缩水三成,800多万人逃离家园,整个国家被打得千疮百孔,重建费用高达5242亿美元。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现代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经济的消耗战。而在这场烧钱大战中,一个被忽视的“老家伙”——中国的红旗2导弹,正在焕发新生机。
俄乌战场就是一部碎钞机。俄罗斯表面上稳住了阵脚,但付出的代价触目惊心:西方冻结了3000亿美元外汇,战争直接支出超2000亿美元。
乌克兰更不用提,全国13%的住房被打烂,250万家庭无家可归,发电厂和输电网络被炸得七零八落。
美国看似大把撒钱援助乌克兰,累计投入超过3000亿美元,可自家的国债已经滚到36万亿美元,光是利息一年就得上万亿。
仗打到这份上,俄罗斯开始精打细算了。新导弹太贵?那就翻仓库!老式的S-300防空导弹被改装成对地攻击武器,成本远低于新导弹。
战场上,这些改装弹砸向乌克兰的军营和仓库,效果出奇的好。这种“废物利用”的战术,给解放军提了个醒:仓库里躺着的上万枚红旗2导弹,是不是也能这么干?
红旗2导弹可是个“老兵”。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带着团队一算盘一算盘敲出来的“争气弹”。
1967年定型,同年9月就干下一架美制U-2侦察机,后来接连击落敌机,让“高空霸王”彻底没了脾气。
这导弹块头大,10.8米长,130公斤的战斗部,射程34公里,专治各种高空侦察机和轰炸机。
可时代在变,红旗9、红旗22这些新锐上场后,红旗2慢慢退居二线。但它数量庞大,库存超过一万枚,安静地躺在那里。
技术是老了点,无线电指令制导,抗干扰弱,液体燃料加注麻烦,准备时间长。可架不住它便宜啊!改装成本只要15万美元左右,跟动辄几百万美元的新导弹比,简直是白菜价。现代战争,数量有时候比精度更管用。
台海作战思路正在悄悄改变。以前总想着抢滩登陆,现在更多琢磨怎么“封”和“打”。
看看最新的“海峡雷霆”演习,重点已经是查证识别、警告驱离、拦截扣押这些封锁手段。
为什么?台湾的命脉捏在能源上!岛上97%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全靠海运进口,天然气储备只够烧半个月。
演习中,解放军稍微一封锁,台湾的天然气船就在外海打转不敢进港,岛上储备眼瞅着见底。
红旗2改装后能干什么?饱和攻击!台湾防空导弹看着挺密,什么“爱国者”、“天弓”加起来约5000枚。
可你算算账:一枚“爱国者”拦截弹价格吓人,咱们用几十万人民币改装的红旗2去消耗它,打得起。
几百上千枚红旗2像潮水一样扑过去,台湾防空系统肯定手忙脚乱。等它弹药消耗得差不多了,东风-17、东风-26这些高精尖武器再上场,专打要害目标,事半功倍。
红旗2还能直接砸向次要目标:桃园机场的跑道、高雄港的码头、油库气站、指挥中心、通信节点……130公斤的战斗部威力足够掀翻它们。
成本低,库存足,打起来不心疼,持续火力输出有保障。
外部干涉?美国的态度很说明问题。四月初“海峡雷霆”演习正酣时,美军唯一在太平洋执勤的“卡尔·文森”号航母,头也不回地穿过菲律宾海域奔中东去了。
要知道,“山东”舰就在台岛东南方向活动,美国航母但凡有点想法,完全可以折返。
可它没回头。中东的“麻烦”对美国火烧眉毛,台海?美国似乎不想押上国运来赌。
再看台湾自己,赖清德喊着要把军费提到GDP的3%以上,2025年预算达到创纪录的2.45%。
可这点钱在绝对实力面前杯水车薪。大陆军费是台湾GDP的三分之一,歼-20数量突破300架,055大驱比美国复产的F-15EX还多。
台湾想靠买几件洋武器“以武拒统”,纯属痴人说梦。
红旗2的“重生”揭示了一条战场经济学铁律:在绝对数量优势面前,再先进的防御体系也可能被“廉价风暴”撕开口子。
当美国航母选择调头驶向中东,当红旗2导弹以“15万:300万”的成本优势扑向目标,台海的天平已悄然倾斜。
现代战争终要回归理性——烧钱的速度永远比造钱快,而仓库里沉睡的老兵,正等待被智慧重新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