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印度防长辛格在6月底赴华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时,提出中印应“永久划界”。可随后印度外长苏杰生态度却出现变化,与此同时,莫迪开启了他的出访行程。这一系列事件背后,中印关系走向再度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印度防长辛格此次提出“永久划界”,看似是推动边境问题解决的积极表态,实则另有图谋。中印边境问题由来已久,根源是英国殖民时期非法炮制的“麦克马洪线”。印度独立后,全盘接受这一殖民遗产,企图将其合法化,以此侵占中国藏南地区等大片领土。此次辛格提议以“麦克马洪线”为基础进行永久划界,这是中国绝不可能接受的。
印度防长辛格和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
从印度国内来看,其经济发展未达预期,莫迪政府面临内部压力,急需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展现成果。若能在边境划界问题上有所“突破”,哪怕只是表面文章,也能在国内营造一种积极的形象,缓解内部对政府的质疑。此外,印度一直对巴基斯坦采取强硬态度,企图在解决与中国的边境问题后,集中精力对付巴基斯坦。印度打着如意算盘,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在南亚地区进一步巩固其所谓的“主导地位”。
就在印度防长访华提出“永久划界”后不久,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外交表态上出现明显变化。苏杰生在纽约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印度会基于自身利益行事,既要稳定对华关系,也要深化与美国的战略合作,声称将印美关系简化为“反映对华立场”具有误导性。但在面对国内媒体时,苏杰生却曾大放厥词,扬言印度周边国家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价,还特别提及要准备好“站出来”对抗中国。
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差异,反映出印度外交政策的摇摆不定和投机性。一方面,印度深知与中国保持稳定关系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在经贸领域存在广泛合作空间。若中印关系持续紧张,印度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印度又难以割舍与美国的关系,试图在中美之间玩平衡,从美国那里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支持,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然而,这种“两头吃”的策略在现实中往往难以奏效,反而可能让印度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面对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种种动作和印外长态度的变化,中方早有准备,立场始终坚定明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中印两国已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达成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双方还有各层级的外交军事沟通机制,中方愿同印方就划界谈判、边境管控等问题保持沟通,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莫迪(资料图)
中方清楚地认识到,中印边境问题复杂敏感,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需要双方保持耐心和诚意,遵循既定的原则和机制,稳步推进。在谈判过程中,中国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做出丝毫让步。同时,中方也积极推动与印度的沟通交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为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创造有利条件。中国一直强调,中印作为两个大国,应着眼大局,相互尊重,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陷入无端的对抗和冲突。
在印度国内关于对华政策讨论热烈之际,莫迪登机离国,开启对多个国家的访问行程。莫迪此次出访非洲国家加纳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国,行程长达8天。有观点认为,莫迪此举意在拓展印度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关键矿产领域。印度看到中国在稀土等关键矿产领域的影响力,试图通过与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建立自己的关键矿产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印度外长苏杰生(资料图)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印度在关键矿产开发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其国内相关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资金投入也相对有限。仅仅依靠与其他国家签订合作协议,难以在短期内建立起稳定、高效的关键矿产供应链。此外,莫迪的出访也被印度国内部分反对党指责为“观光之旅”,认为其忽视了国内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在中印边境问题敏感时期,莫迪的出访也引发外界对印度国内政策重心以及中印关系未来走向的诸多猜测。
中印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印度在边境划界问题上的不恰当诉求、外长态度的反复无常以及莫迪的出访行动,都为两国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但无论印度方面如何动作,中方都将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按照既定方针推动中印边境问题的妥善解决,致力于构建一个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中印关系。未来,中印关系究竟走向何方,国际社会正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