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全球金融系统正站在一个看不见的火山口。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发出的警告,犹如一记惊雷:全球范围内已积累起高达98万亿美元的“隐性美元债务”。这一庞大的债务黑洞源于一个被长期忽视、但却渗透整个金融体系的工具——货币掉期(FX Swaps)。它并不记录在资产负债表上,却具有与传统借贷一样强烈的还款义务。一旦市场出现风吹草动,资本链条崩断,这些平时“看不见”的债务,将像溃堤之水,在数日内摧毁金融秩序。
BIS罕见地直指这类债务的危险性,并特别指出不仅是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等非银行机构正大规模使用掉期工具换取美元。这些机构在多数国家监管体系之外,信息披露极度不透明,一旦出现美元荒,它们无法像银行一样迅速获取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这意味着,危机爆发时,监管者甚至难以辨别哪些机构将先倒下,也就无从防控。
从2008年雷曼危机到现在,这些“隐性债务”从41万亿美元翻番至98万亿,这不是量变,是质变。而且,更危险的是,这些债务绝大多数是短期性的,一年以内就需偿还,若市场稍有恐慌,机构就得快速补足美元头寸。操作方式只有两种:抛售美元资产,或以更高代价借入美元。两者结果都是灾难性的——资产抛售加剧市场抛压,利差扩大拖垮融资方,最终造成连锁反应。
最直接的风险在亚洲。日本三大银行集团——三菱日联、三井住友、瑞穗——至2025年3月底,外币贷款余额已远超外币存款,分别达到109%、131%、127%的贷存比,均处于危险边缘。它们正依赖长期掉期和债券来填补缺口,但这些工具在危机来临时会首先失效。换言之,一旦市场不再愿意“滚动”掉期,或者信贷流动性枯竭,日本银行体系恐将出现类似2008年冰岛银行的局面——无美元可还,无人愿贷。
而这场可能被引爆的美元危机,还被另一枚不确定性炸弹紧密绑缚:美联储是否还愿意、还能提供“全球美元雨伞”。2020年新冠初期,美联储紧急向日银、欧央行、英央行等提供大规模美元互换额度,才稳住了全球美元市场。但今日白宫已是特朗普第二任期,他不止一次表示,美国不再为“外国的债务漏洞”买单。其团队中更有鹰派力推“全球美元供给成本应由接受国承担”的分摊机制。一旦此理念成为政策现实,美联储的互换额度机制将被收紧,美元流动性将更加碎片化、政治化,也就更易成为黑天鹅袭击的突破口。
真正的系统风险恰恰在于不透明和无法识别。全球金融体系如今的“美元外债链”已比2008年更庞杂、更碎片化,而监管数据却没有跟上这场结构性变革。过去各国央行尚能通过银行报表初步掌握头寸结构,但如今大部分掉期债务掌握在基金、保险、影子银行等非银体系中,这些机构不受资本充足率监管,也无流动性要求。一旦事发,它们只有两个选择:破产,或者疯狂抛售美元资产。这不是假设,而是历史反复重演的轨迹。
中东的地缘风险更如火上浇油。若霍尔木兹海峡被封、油价高企超过季度周期,那么全球通胀将再次抬头,主要央行尤其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将陷入“滞胀与紧缩”的两难抉择。此背景下,美元融资成本将迅速攀升,而98万亿美元的隐性美元债务中,有大量是以当前低利率结构设计的。一旦市场利率上涨,美元借入方将面临融资断裂、掉期交易无法续约的双重困境,触发连环踩踏。
货币掉期原本是利率套利和汇率对冲的中性工具,却被金融机构过度用于隐藏债务杠杆,最终变成一场覆盖全球的高息美元赌博。在监管制度滞后和信息极度不对称的背景下,这场“合规的套利”反而成为金融系统最大的不稳定因子。
而今,美元不再廉价,流动性不再无限,地缘格局也不再稳定。这一切都意味着,过去十年靠高杠杆构建的金融秩序,已无法自我维稳。一场不在监管视野中的金融风暴,或许已经在酝酿中。最可怕的不是危机何时到来,而是我们可能根本看不到它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