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在银行业多元化转型不断加速的大背景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将再添一员。7月16日晚,邮储银行发布公告,拟以自有资金出资100亿元,设立全资一级子公司——中邮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暂定名,以下简称中邮投资)。这意味着,继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之后,最后一家国有大行也将拥有自己的AIC。
如果筹建顺利获批,中邮投资将成为全国第9家AIC公司,也标志着AIC试点自2017年启动以来,在沉寂多年后迎来密集扩容阶段。
银行系AIC“九宫格”即将成型,牌照加速释放
AIC即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是由银行设立,从事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自2016年国务院启动市场化债转股改革以来,AIC承担着“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要职能。2017年,五大行相继设立工银投资、农银投资、中银投资、建信投资和交银投资,成为首批持牌机构。
然而,随后的6年间,AIC扩容进展缓慢,直至2025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的通知》,明确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起设立AIC,试点城市扩展至18省,市场格局骤然提速。
5月以来,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分别获批筹建旗下AIC,注册资本从100亿元至150亿元不等。此次邮储银行加入,标志着AIC试点主体实现“国有大行+股份行”的初步平衡。Wind数据显示,目前9家AIC的注册资本总额已接近1500亿元。
从债转股工具到投资平台,AIC定位跃迁
“此次中邮投资的设立,意义不仅在于补齐大行AIC阵容,更在于AIC在金融体系中角色的演进。”某国有大行研究院研究员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表示,“AIC已经从初期的债转股‘专属工具’,逐步成长为银行系综合化股权投资平台,尤其在服务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五大行AIC在2024年实现合计净利润183.54亿元,占母行净利润比重不足2%,但其利润增速显著高于母行本体。其中,中银投资年利润增速达35.74%,工银投资和农银投资分别为7.24%、3.98%,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7.93%。
上述国有大行研究员对记者分析称:“净息差持续收窄、债券市场波动增强,传统信贷与理财收入承压,AIC提供了一条从中长期投资中实现稳定收益的新路径。尤其是对科创型企业,银行系资金的信用增级作用明显。”
股权投资“最后一公里”,机制短板仍存
尽管AIC扩容迅速,但作为传统债权逻辑主导的银行系机构,AIC在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股权直投业务时仍面临三大瓶颈:
一是风控体系“水土不服”。商业银行对不良率的容忍度普遍较低,普惠贷款上限约为3%,而股权投资本身具有高波动性。“高失败率、长周期是硬科技早期项目的常态,没有尽职免责、激励容错机制,项目团队无法真正‘敢投、愿投、能投’。”省内一投行人士对大河财立方记者直言。
二是资金属性错配问题突出。银行资金以债性为主,与股权投资在期限、收益、合规要求方面天然存在错配。目前,AIC杠杆率受限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尚未形成有效的表内外结构化增信体系。
三是专业人才缺口明显。上述投行人士对记者进一步解释说,股权投资对投研、估值、投后管理要求高,传统信贷人员难以胜任。“银行薪酬体系不具备市场吸引力,AIC想引入高水平人才,难度极大。”
专家建议:激活机制、借力协同,打通直投堵点
针对AIC面临的发展瓶颈,多位专家提出了改革建议。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AIC要向综合化股权投资平台转型,必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构建真正市场化的投研体系。“建议在薪酬机制上打破大行原有天花板,设立与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制度,并配套行业研究团队,建立覆盖关键技术赛道的估值框架。”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报认为,应赋予AIC更大的业务自主权,推动组织架构扁平化,提高决策效率。投资项目不能再层层报批,需要高效闭环机制与动态考核激励。
在外部协同方面,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建议,AIC应借力母行优势,通过客户推荐、资本补充、投贷联动等方式提升项目来源与风控能力;同时可与科创园区、高校和保险资金合作,弥补对硬科技项目的判断盲区。
“建议在监管层面,适度调整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资本计提权重,减少资本占用,提升银行投资积极性。”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同时要探索让中小银行有序参与股权投资试点,形成多层次银行投资格局。”
“这是政策的窗口期,也是能力建设的爬坡期。”一位接近监管人士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AIC能否真正成长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关键在于是否能从债权逻辑走向投资逻辑,从母行附属走向独立专业平台。”而对于银行系AIC而言,新起点已然确立,如何把握政策红利、打造高效机制,真正撬动科技金融与综合收益双轮驱动,值得市场期待。
责编:李文玉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