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美元,曾几何时被视为全球金融稳定的“定海神针”,是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命脉”,数十年来支撑着世界经济体系的血脉。然而,今天的现实却让这个“神话”摇摇欲坠。根据路透社7月18日的独家爆料,英格兰银行——这家代表着欧洲金融权威的央行,已向部分银行下达命令,要求测试其在潜在美元冲击下的韧性。这意味着,欧美权威监管机构不再将美元供应视为理所当然,而是开始为“美元断供”做最坏打算。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无外乎美国特朗普政府近年来一系列逆全球化、强硬贸易保护主义以及无理的国防政策转向,这些行为已极大侵蚀了全球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信任。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美国本应担当起全球稳定的“守夜人”角色,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在撕裂曾经坚不可摧的金融基础,让全世界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美元,是否还能继续稳坐全球首选储备货币的宝座?
英格兰银行的行动,无疑是一记重磅信号弹。 在欧洲监管层面提出类似压力测试要求后,英格兰银行随即要求本土及在伦敦金融城运营的国际银行,评估它们的美元融资风险和依赖程度。更有消息透露,某全球性英国银行已经被逼着模拟美元外汇掉期市场完全枯竭的极端情景,检验其应对能力。此举透露出监管层对未来美元供应危机的深切忧虑,也反映出全球金融机构对美元依赖的脆弱性。
曾任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咨询科学委员会主席、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波特斯直言不讳地指出:“一旦全球爆发美元融资危机,美联储可能因为担忧特朗普的激烈反应而犹豫是否提供必要的互惠信贷。”这一观点刺破了金融界长期以来的美梦,美联储永远是最后贷款人、美元永远是最安全资产的神话。如今的现实,是政治强权正在干预金融常态,甚至可能令美联储陷入政治绑架的困境。
现实中的风险远不止于此。 英格兰银行审慎监管局已明确告诉部分银行,要严格限制美元敞口,警告美元供应中断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任何一家依赖美元流动性的银行都无法承受“断供”几天以上的冲击。这意味着,一旦美元贷款变得更难获得、成本飙升,银行将难以满足客户对现金的需求,从而可能引发挤兑危机和资本大规模外流。信心的崩塌一旦形成,整个金融体系的传染效应将不可估量。
过去,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是基于美国对自由贸易、金融市场开放以及稳定政策的承诺。特朗普政府的反复无常,频繁撕毁国际协议,推行贸易战和制裁,极大地削弱了这种信任基础。在国防和地缘政治领域,美国的孤立主义倾向亦让其传统盟友心生疑虑。这一切,正倒逼全球决策者和监管机构不得不探寻“脱美元化”的替代路径,寻求更安全、稳定的金融依托。
这场潜在的美元危机对全球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昭示着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依赖单一货币作为全球储备的时代或许正走向终结。其次,对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而言,美元融资成本的上升可能加剧债务压力,触发区域性金融震荡。第三,美元霸权的削弱将极大改变国际政治格局,美欧在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或将被新兴经济体和多边货币体系挑战。
而美国自己,却似乎未能意识到这一切的严重性。 特朗普政府的短视与激进,不但疏远了盟友,还让美国金融稳定的“最后防线”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美联储虽口头承诺将持续提供美元流动性,但政治干预的阴影已经挥之不去。国际银行和监管机构被迫加强风险防范,已经表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美元供应再也不是“天经地义”。
面对这一局面,全球金融圈的根本逻辑正在被重塑。传统的美元依赖策略不再保险,各国央行和大型银行必须提升流动性管理的韧性,多元化货币储备和融资渠道。无论是欧元区的金融稳定机制,还是亚洲的新兴货币联盟,都在悄然酝酿突破美元垄断的战略动作。
当然,美元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虽然尚属极端,但监管机构和银行的防范措施绝非杞人忧天。正是因为不敢掉以轻心,英格兰银行才会率先对部分银行进行“美元断供”压力测试。这是对特朗普政府政策失控的直接反应,也是全球金融生态对美元霸权动摇的现实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