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22日消息(记者 冯方)7月22日,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外汇局深圳市分局举行2025年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圳金融运行有关情况。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深圳信贷总量平稳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深圳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历史低位。
据介绍,2025年上半年,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推动深圳经济回升向好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一是信贷总量平稳增长。截至2025年6月末,深圳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16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6000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8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超3500亿元。从结构上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信贷投放主要投向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其中,科技贷款余额2.1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近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数字经济产业贷款余额1.3万亿元,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二是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充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低位下行,为促消费、扩投资创造有利的利率环境。2025年6月,深圳金融机构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85%,同比下降0.52个百分点,处于历史低位。
三是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有效支持深圳经济回升向好。5月份,人民银行出台实施一揽子货币政策措施,深圳市分行迅速推动多项举措在深圳全部落地。数量上,认真落实降准政策,向辖内释放资金614亿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价格上,引导金融机构将政策利率下调成效传导至存贷款两端,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和银行净息差稳定。结构上,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方面,清单内已有超1850家科技企业、89个项目获贷超41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方面,辖内25家银行已实现政策支持行业领域的贷款全覆盖。发挥量价协同效应,推动深圳地方法人银行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显著增长。
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上半年深圳形成了科技、普惠贷款余额2个“2万亿”,绿色、数字经济贷款余额2个“1万亿”的信贷格局,规模居全国各城市前列。
例如,多举措推动深圳9家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技创新债券,规模合计207.5亿元;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一批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项目建设,累计发放碳减排贷款187.5亿元,带动碳减排395万吨;“个体通”“小微通”“深质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超11万户,发放贷款超33亿元;指导金融机构用好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精准支持住宿餐饮、文旅体娱、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新发放贷款金额103.78亿元;积极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开立数币钱包近3000万个,累计签约预付式经营机构3800家、管理预付资金近31亿元;推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在跨境领域的应用,在前海落地首笔“大宗商品交易+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