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碧波之上,船只往来如织;港口码头之间,吊装作业繁忙。7月23日,记者从武宣县交通运输局获悉,今年1—6月,来宾港武宣港区完成港口吞吐量1174.07万吨,占全市的65.2%;集装箱吞吐量9.99万标箱,占全市的92.36%,两项核心指标稳居全市首位。同期水上总运力已突破90万载重吨,水路货运量达636.56万吨,周转量超38亿吨公里。数据背后,是武宣县以港为媒、以产兴城,加速构建“水陆联运、港园一体”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的生动实践。
深水航道激活“黄金效益”,临港产业聚势成链。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蓄水通航,黔江武宣段航道升级为Ⅱ级标准,5000吨级船舶可直通粤港澳大湾区。深水航道的形成使规模化、现代化港口运营成为现实,让武宣港区从传统内河码头跃升为西江“黄金水道”关键节点——水运成本较公路低60%,吸引武宣县碳酸钙、木材、蔗糖等大宗货物加速向水路集结。2024年7月至今,全县碳酸钙产品的整体外运量超6000万吨,木材外运量达300万立方米,白砂糖、饲料等农副产品外运量约70万吨,产业物流需求持续旺盛。
“今年重新优化至粤港澳大湾区航线,加大集装箱运输船的投入,集装箱班轮数量从30多艘增至60多艘。”广西大成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黎胜国表示。水运成本优势激发市场竞争力与企业活力。据统计,2011年以来,武宣省际航运企业从6家增至28家,船舶总数达243艘,培育了12家交通运输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交通网络也从区域拓展至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核心区。
武宣的崛起,远不止于水运繁荣。该县以“港口+物流+产业”为支点,同步推进路网、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柳梧铁路武宣段建设提速,铁路干线直通码头作业区;黔江航道整治工程完工,5000吨级船舶可全年通航;进港大道贯通武宣港区龙从作业区、桐岭四安林场作业区及黔西工业园区,形成“15分钟物流圈”。
在桐岭四安林场作业区,1—6号泊位建设正酣,工程车辆穿梭不息。武宣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黄恒府介绍:“全县规划岸线6.62公里、作业区11个,可开发建设3000吨级泊位67个。”数据显示,包括柳梧铁路武宣段、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等在内的8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88亿元,为“公铁水”高效融合奠定基础。
核心竞争力源于“软硬兼施”的系统布局。硬件方面,武宣港区加速推进樟村作业区、朗村红崖岭作业区等4个谋划项目,预留未来发展空间;软件层面,码头验收周期缩短至30天,工人持证上岗率达100%,港口综合承载力提升至3000万吨/年。同时,出台《武宣县扶持交通运输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新增航线、船舶更新给予专项补贴,吸引5家物流企业落户。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港产园’深度协同体系。”黄恒府表示,通过打造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园、建材产业园等临港产业集群,推动物流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2024年,武宣工业园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8家,临港产业产值突破143.9亿元。
立足来宾,辐射全区,武宣凭借在港口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业务上的优势,武宣港区正加速崛起为西江“黄金水道”上的关键物流节点,并成为撬动桂中地区深度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提升广西内河航运整体能级的战略支点,昔日被视为天堑的黔江险滩,正变为联通区域的通途。(记者陈煜炫 通讯员李迪、黄崇开)